美國加徵藥物進口關稅預期讓全球大型藥企加速本地擴廠,投資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支撐美國供應安全。
在美國政府考慮大幅對藥品進口加徵關稅之際,全球藥廠正積極強化美國本土生產線,以應對供應鏈與價格衝擊。特別受到英國、歐盟、日韓等國免關稅上限15%的協議影響,其他藥企急於擴大美國投資,減少對進口的依賴。
Eli Lilly (LLY)宣布五年內在美投資270億美元,建設四座新廠,Johnson & Johnson (JNJ)則計畫四年內增資55億美元,同步在北卡設廠並與Fujifilm Biotechnologies合作。Roche (RHHBY)更於四月宣示未來五年將投入500億美元,後續追加至逾550億美元,擴張印第安納、賓州、麻州與加州產能,望創造逾12,000就業機會。
AstraZeneca (AZN)與Novartis (NVS)也分別擴建維吉尼亞與加州等多個州廠區,預計至2030年投資額超過500億與230億美元。Sanofi (SNY)預計2030年前投入至少200億美元,並與美國製藥合作擴大產能。Biogen (BIIB)及Merck (MRK)亦在北卡、德拉瓦州加碼,Amgen (AMGN)則於俄亥俄州與加州新增研發設施。
Pfizer (PFE)及Novo Nordisk (NVO)因美國本土製造基礎健全,評估可輕鬆調整產能以對應關稅波動。AbbVie (ABBV)憑藉11個在美生產基地與高端存貨管理,預估今年受關稅影響有限。Gilead Sciences (GILD)及Cipla (CIPLA)同步深化本地製藥研發,持續擴展加州等新廠。
隨各大藥企動員巨額投資,本地生產比重大幅提升,利於因應美國藥品供應安全與價格壓力。多位業者指出,雖短期可能出現調整陣痛,但中長期有助減低全球供應鏈斷裂風險,也符合投資人對美商穩健營運的預期。不過,部分企業仍憂心新關稅或提升美國藥價,導致醫療花費上升,消費者可能受波及。
整體而言,隨美國藥品政策走向本土化,藥企擴產潮已是不可逆勢。投資人將持續關注後續關稅具體施行以及企業資本支出能否帶來更高生產效率與資本回報,同時也須警惕醫藥保健體系因成本轉嫁而產生的新挑戰。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