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ntis啟動超過21萬輛車召回,Tesla歐洲銷售急劇下滑,汽車產業安全與市占競爭再掀議題。
全球汽車產業近來面臨前所未有的動盪。隸屬於Stellantis集團的Chrysler,近日宣布於美國大規模召回超過219,577輛2019至2021年生產的Ram ProMaster,以及2019至2020年Dodge Journey車型。此項召回主要是因後視攝影機系統存在100%缺陷概率,導致顯示為空白、黑、藍或影像倒置。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警告此問題將嚴重影響駕駛人倒車安全性。FCA US(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US)承諾免費更換缺陷零件,預計9月初通知全美經銷商,並於同月稍晚告知車主。這一舉措不僅凸顯汽車安全科技的脆弱,也再度引發相關監管議題。斯特蘭蒂斯去年也曾因液壓控制單元缺陷,召回逾30萬輛重型皮卡,顯示集團持續面臨品質及監管壓力。
另一方面,電動車大廠Tesla(TSLA)在歐洲市場亦受重創。根據產業統計,Tesla今年7月於歐洲僅售出不到9,000輛車,較去年同期驟減約40%,而電動車整體註冊量同期卻成長40%。中國競爭對手比亞迪(BYDDF)註冊量反而暴漲逾200%,市占率達1.1%,明顯超越Tesla的0.7%。分析指出,Tesla疲弱不僅受產品線老化與新車上市延遲影響,也與執行長Elon Musk(馬斯克)近期政治立場在歐洲引發抗議有關。而比亞迪則憑藉更廣產品線與價格優勢搶占市場,但同樣因激烈價格戰及政策壓力,獲利也受損。Tesla股價消息後滑落1%,反映投資人對其歐洲前景擔憂。
除品質安全與市佔競爭外,Stellantis今年在美國關稅問題上也預計將損失約15億歐元,主要衝擊落在下半年,促使集團調整生產策略以降低成本與風險。此舉與美國近期對汽車和醫藥產業進一步執行關稅、檢討貿易依賴密切相關。
分析產業現況,全球汽車市場正遭逢安全監管升級、消費行為改變與地緣貿易壓力等多方挑戰。大型集團如Stellantis雖能以規模應對品質危機,但同時面臨歐美政策變動帶來的結構性風險。電動車領域則正快速進入群雄逐鹿階段,Tesla過去壟斷地位日益動搖,亞洲廠牌強勢崛起。
展望未來,汽車產業若無法徹底強化安全品質管控、適應區隔市場及國際政策調整,恐將繼續受到消費者信心以及能源政策衝擊。Stellantis召回案及Tesla歐洲失利,正是全球汽車轉型與風險管理的警示案例。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