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海上油氣平台老化退役,歐美與亞太地區推動碳捕集、綠氫製造、離岸風電、海洋養殖和人工生態系,掀起能源產業與清潔科技跨界創新。
全球逾12,000座海上油氣平台正邁向退役潮,其中北海、墨西哥灣及亞太地區未來十年將集體面臨撤除命運。高昂的解體成本及環保壓力,驅使各國探索多元再利用策略,不僅扭轉傳統能源模式,更推動新世代海洋經濟革命。
首當其衝的是碳捕集及封存(CCS)技術應用。以英國HyNet North West由Eni帶頭運作,率先將149公里油管改造為工業CO₂運輸通路,注入原本的氣藏底層。北海轉型機會更佳,因現有基礎建設、地質條件與政府主導政策,降低成本甚至有效創造新收益。此外,東安格利亞及利物浦灣周邊地區正爭相試辦類似大型封存案。
除了碳捕集,平台結構亦可作為綠氫基地,尤其結合離岸風場,利用電解技術將海上風力轉為氫,透過原有油氣管線送回陸地,呼應歐洲推動綠能目標。荷蘭PosHYdon計畫與英國、荷蘭研究機構合作,積極試驗流線化規劃與政策協調,爭取現有基礎設施最大化應用。
跨足海洋生態、商業漁業及人工礁概念,也成為新興商機。美國「Rigs-to-Reefs」政策鼓勵油商將平台部分改造成潛水景點並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育場域;在馬來西亞與美國墨西哥灣,舊平台改建成潛水渡假村與海洋研究站,提供科學家長期監測基地,更助於環境數據蒐集。
部分業者甚至嘗試將平台變身為火箭發射基地,德國、義大利及SpaceX皆有相關提案,預示衛星發射潮或將刺激油氣平台跨足太空經濟。然而技術適配和政治協調仍是最大門檻,若各國政府願積極領航,有望讓海洋基礎設施由退役轉型為潔淨能源、太空探索與生態守護核心。
綜觀全球此一產業鴻溝、技術遷移與政策推力,留給能源、工程、科技產業諸多機會與挑戰。如何整合舊有資產、快速克服法規與商業模式障礙,不僅將決定未來十年油氣產業能否成功「綠色重生」,亦攸關全球減碳目標與新型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