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
槓桿投資並非無痛套利,高殖利率ETF存在填息貼息風險,借貸操作更可能加速虧損。本文深入剖析槓桿迷思、殖利率陷阱及多頭空頭下的正確心態,助你遠離投資風險。
(本文摘自老吳《存股族的槓桿翻倍術》)
迷思1:殖利率高於借貸利息就能無痛套利?
市場上常見的錯誤觀念是:「某某高股息ETF的殖利率7%,如果透過3%的借款來投資,是不是可以無痛套利4%?」
這樣的計算方式看似合理,但實際上存在嚴重的邏輯謬誤。首先,殖利率≠投資報酬率。殖利率僅是股息除以當前股價的比值,而非真正的獲利率,當你參加高殖利率股票的除息,雖然可以領取7%的股息,但市場價格會在除息當天進行調整,理論上股價會下跌相同的金額,這代表當下報酬率實際上為0%,而不是有領到息進口袋就是有賺到。
案例解析:高股息ETF的填息與貼息風險
假設我們以30元買入一檔殖利率7%的高股息ETF,除息當天股價從30元調整至27.9元,配息2.1元。若填息成功(股價回到30元),不僅領到股息,還賺到價差,整體投資確實有7%左右的報酬率。
但如果市場遇到利空,導致股價持續貼息,跌至25元,你領到2.1元股息,但資本損失2.9元,總報酬變為負值。這也顯示,所謂的「無痛套利」並不存在,因為填息與貼息完全取決於市場狀況,並非固定收益。
那麼,是否有真正的套利策略呢?
如果透過3%信用貸款,買入殖利率4%的美國政府公債(直債),這才算是相對可行的套利策略,因為美國公債是零違約風險資產,比企業債更穩定。持有至到期(Holdto Maturity),可以確保拿回本金與固定利息,現金流確定每年可獲得穩定4%利息收入。
匯率與利率風險:套利也不是零風險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套利策略,仍然有風險,包含⑴匯率風險:若投資人以台幣借款,但購買美元計價公債,美元貶值可能影響最終回報;⑵利率風險:若持有期間內需要提前賣出,可能因市場變動而蒙受損失。
經典案例:利用日圓低利率進行套利的隱憂
許多機構投資人會利用日本的低利率環境,借入日圓(利率接近0),然後投資於殖利率較高的美元資產(如美國公債4%),這是一種經典的套利策略。但當日圓突然升值時,投資人需要更多日圓來償還貸款,可能導致原本的套利獲利被抵消,甚至出現虧損。
市場上許多投資人誤以為殖利率高於借款成本就能無痛套利,但實際上股息並不等於穩賺不賠,填息與否決定最終報酬。債券ETF並不鎖利,利率波動可能影響價格。
真正的套利機會(如公債直債或日圓套利)仍然存在風險,如匯率、利率變化等。因此,在考慮任何套利策略時,都必須仔細評估風險,尤其是當有人聲稱「無風險套利」時,更應該抱持懷疑態度,以避免掉入投資陷阱。
迷思2:股市多頭時才要開槓桿?
槓桿能加速資產提升,但不要超速,以分散及長期投資為主,不要重押。
股市在多頭時,萬股齊漲,開槓桿買股票有機會可以在相對短的時間內得到不錯的獲利,例如2023年。空頭時,股價幾乎都是今天比昨天便宜,明天又比今天更便宜,同樣的資金,買的股數越來越多,此時開槓桿,雖然在短期間內帳上都是虧損的,例如2022年,但以長期持有的心態買入,當空頭結束,過程中累積的股數會讓人的資產增幅很有感。
我認為槓桿的使用並不用刻意避開多頭或空頭,但前提是使用的方式與心態要正確,因為槓桿不論是獲利或虧損都有加速的效果。槓桿的使用不是要重押賺一波大的,而是只要想著賺贏借貸利率。
資金來源差異:股票市場內 vs 市場外
使用槓桿投資本身就是一種較積極的做法,一定要配合保守的配置與長期穩健的持有,才能免於讓自己陷入風險中而不自覺。
股市何時會由多翻空、何時會突然出現黑天鵝,其實無法預測,所以槓桿的使用絕對是要做好股市隨時可能回落20%、30%以上的準備,至於要怎麼準備呢?若使用質押的方式,首先就是要留一定比例的現金、槓桿的比例盡量不要超過2倍、做好適當的類股分散投資、配置債券部位、不要追高買等,這些都可以降低槓桿的風險。
在市場空頭時,若是槓桿的資金來自於股票市場,例如質押借貸,那就必須謹慎地評估借貸維持率的問題,因為空頭期間,股票市值很容易一天一天降低,使維持率也一直向下掉,我們無法預測空頭會持續多久,故需要預留一定的市值容許下跌空間。
空頭期間若是槓桿的資金來自股票市場外,例如房貸增貸或是信用貸款,就不用擔心維持率的問題,但要思考的是自身工作收入穩定性的問題,空頭與經濟衰退相伴相生,許多中小企業在景氣不佳時,最直接的反應就是訂單量縮減,這也代表勞工的工作量減少,沒有加班費甚至是實施無薪假,當原本以為是穩定的薪資收入減少,現金流出現問題,就可能需要賣股還款,而將股票賣在空頭過程中的相對低點,這是使用場外資金必須考量的點。
多頭時的心態陷阱與槓桿倍數控制
在股市多頭時使用股票質押來進行槓桿,其最大的風險就來自於「心態」,因為多頭時期會讓投資人產生「借越多賺越多」、「不趕快買就會越來越貴」、「股票就是只漲不跌」等FOMO的想法,因而使用超出自身能力或心態能負擔的槓桿倍數。
多頭市場往往具備緩漲急跌的特性,投資人若是為了貪快,把槓桿開到3、4倍以上,對於個股而言,一個很普通10%∼20%的小回檔,很有可能受重傷。在多頭時也要記得:賺你能賺的、賺你該賺的,你無法賺到所有你想賺的錢。
在股市多頭時,槓桿使用股票市場外的資金,例如房貸增貸或是信用貸款,這個部分的風險就相對小,畢竟在多頭期間,景氣欣欣向榮,此時也會有很多人想槓桿投資,當資金越來越多湧入股市時,資產的價格會漸漸向上堆高,便宜的股價會越來越少,但別急著賺錢就不看個股位階把錢投入市場,此時我會看股價與季均線的乖離率,大於10%就先不買,等有修正時再分批買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