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 Shutterstock
交車創下歷史新高,但成長榮景恐是「補貼紅利」的最後一役
特斯拉(TSLA)在25Q3交付497,099輛電動車,正式突破市場預期區間(華爾街預估約448,000–490,000輛),也刷新公司歷史紀錄。數據公布後,市場短線反應偏向謹慎,股價一度衝高但隨即震盪,反映出投資人對「補貼效應」消退後的需求韌性存疑。
本季交車數亮眼的主因是美國7,500美元聯邦電動車稅收抵免於9月底截止,刺激消費者提前下單交車。根據Cox Automotive統計,9月美國EV銷售同比激增近40%,特斯拉更是最大受益者。然而,這種「提前消費」的紅利難以持續,Cox預估第四季美國電動車銷量將季減16%至38%。對特斯拉而言,25Q3的高交付量或許是一種「透支式榮景」,真正的挑戰是Q4能否在補貼結束後維持基本盤。
在海外市場,歐洲與中國皆展現回溫跡象:中國9月底單週交車近2萬輛,歐洲如丹麥、挪威與法國的Model Y銷售年增雙位數。然而整體仍偏向政策與匯率驅動的短期修復,未見結構性成長訊號。這意味著,特斯拉在2026年前的主動成長動能仍需仰賴新車平台與AI技術的突破,而非傳統汽車銷售的自然擴張。
毛利率短期承壓,FSD訂閱成為新現金流來源
儘管交車創新高,特斯拉的毛利率壓力仍不容忽視。為抵消補貼消失後的需求空缺,公司持續採取降價與租賃優惠策略。新推出的Model 3 Standard(36,990美元)與Model Y Standard(39,990美元)雖提升銷量,但也進一步拉低ASP(平均售價),預期25Q3汽車毛利率將延續下滑至約16%左右。
不過,市場焦點正從硬體獲利逐步轉向軟體變現。特斯拉在第三季擴大了 FSD(全自動駕駛)V14.1 的推廣範圍,新版本強化了停車、自動轉向與導航功能,用戶體驗明顯改善。馬斯克形容V14「幾乎有感知能力(sentient)」;多數測試影片顯示,車輛能在狹窄路段自主調整軌跡、精準停車,顯示AI決策能力的質變。
這對財報的意義在於:FSD訂閱數正穩步提升。分析機構估算,若全球用戶中有5%採用月付方案(每月199美元),每年可貢獻約12億美元高毛利收入。在碳權收入自25Q4起大幅減少的情況下,FSD有望逐步取代該項作為主要獲利支柱。這種「訂閱型現金流」能改善特斯拉的獲利可預測性,並逐步降低汽車價格戰對財務結構的侵蝕。
整體而言,市場預估特斯拉25Q3營收為266億美元,季增18% / 年增5.6%;EPS 0.55美元,季增38% / 年減24%。

Robotaxi 正式上路,AI 驅動的「第二曲線」開始兌現
特斯拉在2025年9月正式於美國部分地區啟動 Robotaxi 公開乘坐測試,包括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伊利諾州與科羅拉多州。這次「軟啟動」不僅象徵技術落地,更意味著Tesla開始轉型為以AI服務為核心的企業。
市場普遍預期Robotaxi將在2026年進入規模化營運階段。若以 10兆美元的總市場(TAM) 估算,即使Tesla僅取得10%市占,潛在市值就達 1兆美元。這解釋了為何Tesla目前超過200倍的本益比仍被部分機構視為合理——因為投資人正在為這個AI服務平台「提前定價」。
短期內,Robotaxi仍需面對監管與安全驗證挑戰,但其商業模式的高槓桿特性意味著,一旦放量,獲利曲線將呈現非線性成長。不同於汽車製造,Robotaxi的邊際成本極低,訂單量與車輛利用率一旦穩定,毛利率有望突破40%。這不僅能補足整車業務下滑的空缺,更可能重新定義Tesla的核心價值。
Optimus 機器人加速成形,AI整合為長線估值提供上限
除了Robotaxi外,馬斯克近期頻頻強調 Optimus人形機器人 的進展,認為其最終價值「將超越汽車與能源業務總和」。Optimus已在多場公開場合展示動作協調能力,最新版本能完成基礎物體搬運、行走與姿勢調整,並計畫整合Tesla的FSD資料集。若此構想成真,Optimus將具備跨品牌操作車輛、執行自動駕駛任務的能力,成為AI服務生態的重要節點。
市場研究機構預估,Optimus潛在應用場景包括物流自動化、倉儲、人力替代與居家助理,總市場規模可達 4,000億美元以上。雖然短期貢獻有限,但對估值的心理支撐效果顯著。AI硬體與自動化結合的故事,使Tesla的長期成長模型不再侷限於汽車製造,而是全面轉向「智慧移動與勞動力替代平台」。
AI敘事已取代交車數,財報關鍵在毛利與技術指引
整體而言,特斯拉在25Q3財報的重點不再單純是財報數字,而是在高基期後能否維持毛利穩定、並持續推進AI與自駕平台的商業化。短期風險包括25Q4需求回落與ASP下滑,但長線機會來自三大AI支柱:
FSD——已開始轉化為穩定訂閱現金流;
Robotaxi——商業模式落地將重塑獲利結構;
Optimus——長期潛力為估值提供想像空間。
在短線高估值與市場雜音下,投資人不應只看銷量數據,而應聚焦於AI與軟體事業的進展。若財報證實毛利率下滑幅度受控、FSD訂閱加速成長,特斯拉仍具重新挑戰歷史高點的空間。從投資角度看,25Q3財報後若出現因獲利壓力導致的回檔,反而將是佈局長線AI題材的良機。
台股相關供應鏈或概念股
平價電動車(Model Y Light / E41)
台達電(2308):特斯拉電源模組長期供應商,Model Y 放量推升車用電控需求
和大(1536):電動車傳動系統核心供應商,精密模組技術成熟
中碳(1723):若新車強調輕量化設計,碳纖材料潛在需求同步升溫
自駕技術(FSD v14)
世芯-KY(3661):車用 AI 晶片開發實力領先,為高運算 ASIC 主要開發商
創意(3443):與台積電合作緊密的ASIC服務商,可望受益自駕算力提升
貿聯-KY(3665):車用高速連接器供應商,FSD傳輸需求帶動成長
台達電(2308):車用電源與電控模組關鍵供應者
機器人(Optimus)
上銀(2049):機器人關節模組、線性傳動設備領導廠,長期有望打入人形機器人供應鏈
亞德客-KY(1590):氣壓模組與工業控制零件,可應用於Optimus自動驅動結構
所羅門(2359):機器視覺與AI影像辨識方案,與機器人技術具整合可能性
【美股焦點】特斯拉推Model 3/Y平價版非破局之作,FSD及機器人才是股價推升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