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歐貿易摩擦持續升溫,汽車產業面臨高額關稅與需求疲弱,加速歐洲車企裁員與成本緊縮,產業轉型步伐壓力加劇。
近期全球汽車產業面臨空前挑戰,尤其在地緣政治與關稅政策衝擊下,歐洲車企加速裁員動作,引發產業劇烈震盪。美國總統川普最新宣布,將自今年十月起對從墨西哥進口的大型卡車加收25%關稅,這項政策不僅顯著影響如 Daimler Truck 及 Volkswagen 旗下 Traton 等歐洲重量級車企財報,Citi 分析直指光是關稅就可能侵蝕 Daimler Truck 高達 7-8 億歐元盈餘,儘管企業可透過部分漲價分攤,終究難以完全消化衝擊。
市場人士普遍擔憂,美國針對重型車的關稅措施是否會擴大適用至美墨加協定(USMCA)下的工廠,加之歐盟至美的汽車進口也面臨15%的基線關稅。分析師指出,關稅可能「疊加」對歐洲企業帶來更大壓力,雖然目前美國與歐盟達成某些免重覆課徵的協議,但不確定性仍令車企困擾。
貿易政策的多變外,歐洲車企還需面對多重挑戰,如勞動及能源成本高漲、新能源車競爭加劇,特別是中國品牌以低價強勢進攻歐陸市場,加劇銷量與獲利下滑。Bosch 日前宣布,至2030年將再大砍汽車零件部門1.3萬職缺,幾乎是全球人力3%,其中以德國本土廠房首當其衝,Stuttgart 地區影響尤其大。此舉旨在力圖快速收復25億歐元虧損,凸顯整體產業正急速縮減投資及人力以因應市況。
轉型壓力亦強烈衝擊電動車投資計畫。歐洲多國紛紛縮減消費者 EV 補貼,市場需求顯著萎縮,而產業本身因應歐盟減碳目標,需持續投入高資本支出,卻在營收下行時節節敗退。另外,汽車與零組件對美輸出仍需承受十五%以上關稅,也使歐洲車企財務承受重壓。
專家認為,在全球經濟尚未明朗、美中歐貿易壁壘逐步升高,汽車產業恐難短期內回穩。部分車企如 Volvo 受惠美國本土化生產,相對競爭力提升,但德國產業則面臨重挫。德國政府急推基建新政、放寬財政限制,企圖重振工業,但GDP成長率僅微幅回升0.2%,產業前景仍不確定。
展望未來,汽車產業的結構性陣痛仍將持續,中短期內產業整併、投資收縮與裁員恐難避免。業界期待政府政策與國際協議能降低貿易摩擦,並加速新能源業務轉型,方能度過現有危機。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