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盤解析
焦點新聞
總經
川普大幅調整全球關稅政策,中國進口稅升至125%引發市場震盪
美國前總統川普週三突然宣布,針對多數貿易夥伴的進口商品關稅調降至10%,為期90天,以提供談判空間;同時,針對中國的進口商品關稅則大幅提高至125%,立即生效。這項調整激勵美股大漲,標普500指數單日飆升7%,創下五年來最大漲幅。儘管財政部長與商務部長聲稱這是既定策略,但外界普遍解讀為政策退讓的跡象,引發兩極反應。
重點摘要
中美關稅對峙升級
川普指控中國對全球市場「缺乏尊重」,宣布即刻將中國進口商品關稅提高至125%;中國隨即回應,對美國商品課徵84%關稅,貿易緊張升高。暫緩關稅吸引談判機會
美國對近90個國家提高「互惠關稅」後不到一天,川普宣布對絕大多數國家調降至10%並暫停90天,聲稱已有超過75國表達談判意願。市場強烈反應
川普宣布政策調整後,股市迅速反彈,標普500指數單日大漲7%,為近五年最佳表現,結束連續四日下跌走勢。政治反彈與質疑
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批評川普政策反覆、充滿混亂,稱此舉是受到國內外壓力的退讓,並質疑其對國際經貿形勢的理解。白宮內部說法不一
儘管財政與商務高層力挺川普決策為預定策略,但事前數日曾堅稱不會暫停關稅,引發政策一致性與透明度爭議。
科技股暴漲背後藏隱憂,川普關稅政策引發市場劇烈震盪
美國前總統川普宣布暫緩大多數國家的高關稅並對中國加重懲罰性關稅後,科技股出現強勁反彈,帶動那斯達克指數飆升12%,創下2001年以來最大單日漲幅。然而,歷史顯示此類大漲多發生於重大熊市期間,如金融海嘯、網路泡沫及新冠疫情初期,顯示市場仍處於高度不穩定階段。投資人對政策反覆與經濟前景持續抱持高度不確定感。
重點摘要
那斯達克出現熊市典型反彈
週三那斯達克上漲12%,為歷史第二佳表現,但前25個最佳單日多發生在重大危機期間,顯示市場仍可能處於修正階段。川普政策轉向激勵市場
川普對多數國家關稅調降至10%、暫緩90天談判期,引發投資人樂觀預期,並一度緩解對全面貿易戰的擔憂。大型科技股劇烈波動
特斯拉 (TSLA) 單日暴漲23%,扭轉此前四日重挫;市場期待後續財報能提供更多政策與營運前景的指引。企業與市場對政策反覆感憂慮
馬斯克與多位華爾街大佬猛烈批評川普政策混亂且缺乏經濟邏輯;投資人擔心關稅變化將擾亂企業供應鏈與財務規劃。債市與通膨壓力同步上升
10年期美債殖利率升至4.38%,反映市場對通膨與政策風險的擔憂,將影響房貸與消費性貸款利率。
產業
PC出貨量因應關稅提前拉貨,第一季出現明顯反彈
全球個人電腦(PC)市場在2025年第一季出現反彈,主要受到美國即將實施的高額關稅政策影響,品牌與消費者提前拉貨以避免成本上升。根據Canalys與IDC的數據,全球PC出貨量年增幅介於5%至9%,達約6,300萬台,為近年少見的成長表現。分析師指出,隨著庫存水位趨於正常及高關稅實施,未來數季的出貨量可能面臨壓力。
重點摘要
提前拉貨推升出貨量
Canalys估計PC出貨年增9%,IDC則估近5%,反映廠商與用戶為避開關稅提前備貨,特別以美國市場成長最顯著。筆電出貨動能強勁
Canalys數據顯示,筆電出貨成長10%,達4,900萬台;桌機則成長8%,整體市場回升以移動設備為主力。品牌表現分化
蘋果 (AAPL) 出貨年增14%,華碩 (ASUS) 增11%;聯想 (0992.HK) 與惠普 (HPQ) 則分別成長約11%與6%,反映部分品牌在拉貨潮中受惠程度不一。亞洲製造鏈遭殃
中國進口PC將面臨104%關稅,越南、泰國與印度也不例外,恐影響全球電子供應鏈與零組件調度。後市恐現庫存壓力
IDC指出,若終端需求未跟上出貨節奏,恐出現庫存積壓問題,特別是在消費性支出趨緩與經濟前景不明之下。
個股
蘋果股價暴漲15%,川普關稅暫緩激勵市值逼近3兆美元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多數貿易夥伴的「互惠關稅」暫緩90天,並調降對越南、印度和泰國的關稅後,蘋果 (AAPL) 股價週三大漲15%,創下自1998年以來單日最佳表現,市值一日暴增逾4,000億美元,逼近3兆美元大關。蘋果雖仍深受對中關稅影響,但供應鏈多元化布局顯現戰略意義,市場情緒明顯轉向樂觀。
重點摘要
蘋果市值單日暴增
股價飆升15%,市值增加超過4,000億美元,達近3兆美元,為1998年Steve Jobs時代以來最大單日漲幅。關稅調整帶來喘息空間
對越南與印度關稅分別從46%與26%降至10%,有利蘋果透過中國以外的產線供應美國市場。中國關稅風險未解
蘋果大多數硬體產品仍由中國製造,川普對中國關稅提升至125%,中國也對美國商品課徵84%關稅,貿易戰風險仍存。供應鏈分散策略發揮作用
蘋果近年強化印度、越南等地布局,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此次關稅變化突顯其策略前瞻性。市場全面反彈助攻科技股
在川普宣布暫緩關稅後,整體市場情緒轉好,那斯達克上漲逾12%,帶動科技股普遍反彈。
亞馬遜Kuiper衛星網路正式升空,劍指Starlink壟斷地位
在與SpaceX的地緣政治與企業競爭角力加劇之際,亞馬遜 (AMZN) 的衛星網路計畫「Project Kuiper」本週正式進行首次衛星發射,標誌著這個價值逾100億美元、醞釀六年的計畫邁向商業化服務。面對馬斯克主導的Starlink在低軌衛星市場的壓倒性優勢,Kuiper的進場不僅為各國提供替代選項,也挑戰了Starlink因政治關係可能引發的市場與監管風險。
重點摘要
亞馬遜首次發射Kuiper衛星
Kuiper首批衛星從佛州升空,預計將建構逾3,000顆衛星的網路星系,目標2026年前完成至少一半佈建,年底前展開服務。挑戰Starlink市場主導地位
Starlink目前擁有約8,000顆衛星、5百萬用戶,控制低軌道約2/3市場;Kuiper將爭取企業、偏鄉用戶與政府單位等相同客群。政治與監管成競爭變數
馬斯克與川普政府密切合作,引發利益衝突疑慮;加拿大與義大利因政治考量取消Starlink合作,台灣也轉向與Kuiper洽談。亞馬遜採合法審慎進場策略
相較Starlink常於未取得許可前先營運,Kuiper強調尊重當地監管規則,已與英國、澳洲、印尼等多國簽約合作。馬斯克言行爭議影響合作信任
馬斯克對波蘭外交部長的社群言論與中俄關係,引發各國疑慮;部分政府與企業傾向與較無政治包袱的Kuiper合作。
強勢類股

圖片來源:Finviz
放大鏡觀點
延伸閱讀:
【美股盤勢】美中關稅戰惡化,美股脆弱!(2025.04.09)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