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台股飆破2萬點又大跌700多點,讓許多還在觀望的投資人望而卻步,但以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買股不能只考量價位,而是把它當成一種資產,透過時間幫我們累積財富「慢慢變有錢」。
撰文:吳宜勳(老吳)
前陣子有投資朋友問我:「台股來到了2萬點,還能買嗎?」「現在買會不會太高,套在山頂上?還是要等跌回1萬X千點再買?」這個答案很簡單,你一定也聽過「現在台股上1萬點了還能買嗎?」「現在台股突破1萬5千點了還能買嗎?」我相信未來你還是會聽到「台股2萬5千點了,還能買嗎?」之類的疑問。
我的做法一直都是「分散買」、「分批買」、「持續買」與「盡量不賣」,從2019年至今都是如此,無論台股在哪一個位階都適用。
心法1:不論台股位階多高 都有被低估的公司
熟悉我的投資人都知道,我喜愛選個股組成自己的ETF(打造自己的投資組合),這是因為不論台股的位階有多高,總能在不同產業中找到被低估的好公司,它們可能是剛好不受市場資金青睞,也可能是暫時遇到營運逆風,這時候就能用較低的成本持有它們,提升自己的報酬率與勝率。
在以個股組成自己的ETF方面,投資人最常遇到的情況是覺得選股很難,其實難不難是取決於自己有多渴望在股市中賺錢。俗話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就跟我們規劃一趟3天2夜的輕旅行一樣,行前會針對路線與住宿做點功課。
我很清楚多數上班族的可支配時間不多,包括我自己在內,所以我僅用股東權益報酬率(ROE)與每股盈餘(EPS)兩項指標,就能快速篩選出好公司。
在股市裡,每種策略都是一體兩面,買「被低估的好公司」相較於買「有題材性、資金正在追捧的好公司」,缺點是獲利的速度慢,但優點是獲利的空間大且虧損的空間小。
心法2:買股是在累積資產 不要妄想瞬間暴富
速度慢是因為「被低估」是由市場共識決定的,不是你我或少數人可以改變,會被低估多久,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精準的時間,而在這段期間,就需要有信仰地分批買進並耐心持有,可能數個月也可能是好幾季。
談到這裡,你是否注意到以個股組成自己的ETF,這種分散式的買法有個特點:獲利速度不及重押少數個股,但它是相對穩健的獲利方式。
可是為什麼穩健的方式不受多數人喜愛呢?這個問題股神巴菲特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因為很少人願意『慢慢變有錢』」。
有人說投資最重要的3個要素是本金、時間與報酬率,我覺得還要加上「正確的心態」,這樣就很有機會創造出成功的投資。
這裡的心態指的是長期投資,將每次買入股票想成是在「累積資產」,而不是想著它會漲到多少元、賣掉就能賺多少。一直在意價格很容易抱不住股票,太頻繁地交易也會損失資產成長的空間,長期來看,穩健地慢慢獲利,最終報酬並不會輸給大起大落的「暴發戶」。
心法3:優先考量風險 留在市場才是贏家
在我來看,自組ETF分散持有不同產業的好公司,相較於集中持股,其優點是可以降低整體市值的波動率、遇到股災時降低回檔的空間、不容易受到重傷;而缺點是無法有爆發性的獲利。
我的想法是在投資的過程中,必須先考量風險,其次才是獲利,能長久存活在市場上,才有機會當最後的贏家。
回顧我的投資歷程,從2014年開始進入股票市場投資到2019年,主要都是進行短線的交易,帳面上有賺錢就想獲利了結,若要說有長線部位,那都是套牢的結果。當時的每筆波段交易幾乎都逃不過大賠或小賺這兩種結局。
2019年的某一天,我本想靠當沖大賺一筆,但出乎意外的卻賠了30幾萬,這才讓我徹底的領悟,想要短時間靠股市發大財,並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雖然如此,但我並未被市場的無情嚇跑,而是不放棄的在市場上尋找另一條適合我的道路,很幸運的我找到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慶幸自己「僅」花了5年與近百萬的學習成本,接下來會藉由這個專欄分享我的經驗,減少大家剛進入市場摸索的時間,盡早能走上穩定獲利這條路。
吳宜勳(老吳)小檔案
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研究所博士, 現為機構工程師。2014年進入股市,直到2019年開始長期投資,投資策略為分散買、分批買、持續買、盡量不賣。著有《自組ETF—邊上班邊賺錢》等書。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僅示意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4年4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