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快易通》擺脫30年困境 日股具5亮點長線可期 該不該買,蕭碧燕給建議

Money錢

Money錢

  • 2024-03-05 18:54
  • 更新:2024-04-08 09:51

《基金快易通》擺脫30年困境 日股具5亮點長線可期 該不該買,蕭碧燕給建議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我們想讓你知道】

這段時間投資人詢問日本股市的頻次增加,這是因為歷經30年的失落,日股終於繳出亮眼的成績單。雖然失落30年之後的日股機遇可期,但建議先把「1軍」買好買滿,再買日股。

 

口述:蕭碧燕 整理:張國蓮

 

日股於去(2023)年創下33年新高,以日經225指數為例,去年漲幅28.24%,高於台股的26.83%。再以近1年漲幅來看,日經225指數漲幅33.76%,高於標普500指數的23.16%。若拉長看近10年表現,單年度僅有2年(2018年、2022年)下跌,其餘均為上漲。

即使單看今年初至2月9日,日股1個多月的漲幅達10.26%,高於費城半導體指數的9.38%、那斯達克指數的6.52%。綜合短、中、長期的表現,日股已經擺脫長達30年的困頓,對於這個說法,我個人相當認同。

 

巴菲特為何錢進日本 基本面、評價皆有利

其實,最早有明顯動作、廣為市場熟知的是股神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於2020年8月入手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住友商事、丸紅、伊藤忠商事等股票,當時雖引起市場關注,但很多人依然心生懷疑,之後陸續傳出其他外資機構看好或買進日股,散戶多半觀望,直到日股去年有近3成漲幅,散戶才終於放下心中疑慮。

為何巴菲特「錢」進日本?我猜巴菲特的邏輯是:全球多數資產投入成熟市場,而若想要投資成熟市場,能選擇的只有美國、歐洲與日本。其中,持有美國的占比肯定最多,但美股連續幾年上漲,整體股市的估值很高;歐洲表現普通,一直沒有亮點,於是有亮點、估值又比較低的日股相對來說具吸引力。

這裡提到的亮點有多種說法,我整理成以下5點,這5點讓市場認為日股失落30年之後的機遇很值得期待。

 

亮點1:日本經濟正在轉骨中

日本經濟在「安倍3支箭」時並沒有顯現出特別的改善,直到近幾年經濟改革的效益才陸續出來,現階段經濟正在翻轉中,加上日股的估值相對歐美股市低,外資對其未來有想像空間。

亮點2:日本歡迎通膨

正當全球都怕通膨所帶來的高利率環境時,長期處於通縮的日本卻歡迎通膨,就算不升息也無須過度擔憂通膨帶來的傷害,換句話說,通膨對日本來說反而是利多。

亮點3:日圓大幅貶值有利出口

日本是出口國,貨幣貶值有利於彌補外銷企業的營收,降低虧損。從外資的角度來看則是日圓、日股相對便宜,基本面改善下,先把資金匯入日本,若日本貨幣政策調整,日圓由弱轉強,外資就可以股匯雙賺。

亮點4:政治地位提升

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日本在半導體、高科技、精密機械、醫療技術上具有戰略地位;另一個是地緣政治角色變得很重要,不管是兩岸還是南北韓的衝突,日本都在中間,對美國而言,日本位置重要性是過去沒有想像過的。

亮點5:Z世代看重投資

過往日本人存錢是存銀行,即使退休基金也是投資日本公債,這造成兩種現象,一是銀行定存利率、日本公債報酬率都低,資產增加速度緩慢;一是資金進入股市較少,股市動能不好。但是,日本年輕人(Z世代)對資產的觀念正在轉變中,認為不投資不行而願意投入股市,對股市資金動能是有利的。

 

「1軍」買好買滿 再酌量買日股

看完以上5個亮點,很多散戶想要像外資一樣,股利、價差、匯差都賺,我個人其實也在約1年前(或更早)就已經將日股調到2軍(日股、印股、越南股市、新能源)的第1名,排在1軍(美股、台股、科技股)之後,但即使如此,我仍將約95%的資金放在1軍,2軍共4檔基金的占比約5%,為什麼?

原因是日股的報酬率與1軍相比真的有顯著差距,以定期定額投資來看,日股的報酬率相較台股的績效差了一截。為何?日股基金畢竟是境外基金,原幣的績效看起來不錯,但是換成台幣後,因報酬率會被匯率吃掉,因此就沒那麼好。

我建議投資人的重心還是放在1軍,等1軍買好買滿,想要分散再選2軍即可,至於1軍配置多少才是「買好買滿」就看個人的偏好而定,沒有標準答案。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4年3月號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

 

加入《Money錢》雜誌官方line@財經資訊不漏接

《基金快易通》擺脫30年困境 日股具5亮點長線可期 該不該買,蕭碧燕給建議

 

Money錢

Money錢

透過《Money錢》月刊深入淺出的內容,投資人可輕鬆掌握投資理財知識和市場脈動,並找到適合的投資工具與社群。

透過《Money錢》月刊深入淺出的內容,投資人可輕鬆掌握投資理財知識和市場脈動,並找到適合的投資工具與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