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者的修練 三招幫你度過投資風險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這句基金廣告最後,一定會出現的投資警語,就算是沒有投資基金的人都琅琅上口。
投資應該審慎,但是投資風險真的如此讓人畏懼嗎?可能不是如此,反之,過度的恐懼反而會讓人不敢行動,甚至錯過為自己與家人做好財務規劃的時機。風險與收益正是投資理財的一體兩面,不可能穩賺不賠,也不可能只賠不賺。高報酬產品,例如期貨、新興國家貨幣或是高收益債基金,均隱含相對應的風險。也就是說,投資人期待多高的投資績效,就需要承擔多少風險,反之亦然。
什麼是風險?美國前國防部長倫斯斐(Donald Henry Rumsfeld)的比喻最為傳神,「據我們所知,有『已知的已知』,有些事,我們知道我們知道;有 『已知的未知』,也就是說,有些事,我們現在知道我們不知道。但是,同樣存在『未知的未知』——有些事,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像是08年金融海嘯、16年英國脫歐,雖然有脈絡可循,也有專家示警,卻鮮少有人能預知發生的時間點。
近20年上最著名的股災,非2000年的網路泡沫與2008年金融海嘯莫屬。在網路泡沫時期,台股從2000年2月5日大盤加權指數由10202點開始狂跌,直到2001年9月20日跌到3446點,跌幅超過6成!而金融海嘯影響更蔓延全球,不只引發歐美銀行倒閉潮,台股也硬生生從2008年5月19日的9295點開始跌,最低跌到3955點。
市場風險難預測,因此投資人首要任務應該是打造具備可持續性的投資組合,根據時勢適度調整,再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持續投資,不論是透過定期定額或單筆投入,拉長投資時間,不僅能讓複利效應發酵,也能減少因為頻繁進出而徒增的投資成本。
心法一:定海神針─可持續性的投資組合
許多人以為金融市場就像骨牌,一張倒下全盤皆輸。但事實上不同理財產品、不同地區甚至不同產業之間,並非總是連動。例如股票型基金與債券型基金,通常存在反向關係,另外新興市場國家與成熟市場之間,也會發生一漲一跌的局勢。也就是說,善用不同題材之間的關聯,組合成多元化投資組合,就能大幅提高面對風險的避震能力。
不懂市場怎麼辦?其實很簡單,舉永豐銀行的智能理財服務ibrAin為例,透過簡單的問卷了解投資者背景、目的與風險承擔能力,就能給出客製化的資產配置建議。此外,ibrAin提供的配置建議,也會經過歷史回測(註:永豐ibrAin提供自1929年起至2018年近90年之股市資料,並歸納出9次重大歷史事件),舉例:我想知道2008年次級房貸風暴,對於我的投資配置的影響,只要應用ibrAin提供的問卷,選擇”歷史模擬”就能得出如下的投資趨勢圖表,這讓投資人體驗同樣一套投資邏輯,能否經過時代的考驗。
投資趨勢圖:永豐銀行提供
心法二:指南針─適時調整投資組合
當發生全球性的市場風險,投資配置就需調整。但是調整方向應該如何制定?就要靠智能理財的資產再平衡機制。不同理財服務的再平衡機制其實各有不同,例如ibrAin的特色就是,投資組合調整,除了風險屬性與市場環境外,還會根據投資者個人目標達成率與投資期間來做規劃,隨著您的目標達成率與投資期間不同,ibrAin也會提供不同的投資建議,幫助投資者找出前往目標的最佳路徑。
心法三:燃料箱─持續投資的耐性與意志
長期投資的好處,幾乎每位投資人都很清楚─拉長投資時間,複利效應才能充分發酵。另一個原因,則是每個理財者應該帶著目標,並且堅定往目標邁進,不論是房屋頭期款、子女教育經費,或是人生第一桶金。如果沒有目標,只是為理財,或是為了報酬率而理財,那麼很容易執著於沒有意義的數字,失去對於理財,甚至人生的掌握度。
當然要持續理財、拉長投資時間的另一個關鍵,就是投資人的油箱是否充足。雖然我們可以透過配息型的理財規劃,取得可預期的現金流,只是配息型基金並非穩賺不賠,背後仍有風險。真正具有持續性的,還是在於投資人本身投資紀律。
當我們克服了惰性與欲望,並且透過ibrAin這樣的智能理財工具,不管寶藏再怎麼難尋,投資人還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偉大航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