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特爾(Intel, INTC)在第三季度財報公佈後,股價一度上揚,但其製造業務的困境仍未解決,可能對公司長期股價構成風險。英特爾的中央處理器(CPU)廣泛應用於資料中心和消費性電子產品中,然而,儘管第三季度的營收和獲利超出市場預期,華爾街分析師仍對其製造業務的長期前景表示擔憂。
製造業務虧損持續,外部客戶吸引力不足
英特爾的製造業務透過2021年推出的英特爾晶圓代工服務(IFS)開放給外部客戶,但該業務仍未實現盈利。第三季度,該部門虧損縮小至23億美元,營收達4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58億美元虧損有所改善。然而,根據彭博數據,分析師預計第四季度IFS的虧損將擴大至25億美元,營收縮減至41億美元。吸引外部客戶的困難成為一大挑戰,僅有800萬美元的收入來自外部客戶。
新製程14A成關鍵,外部需求仍待觀察
英特爾計劃透過下一代製程14A吸引外部客戶,但執行長譚文昌表示,只有在看到客戶需求時才會增加14A的生產能力。儘管與潛在外部客戶的互動令人鼓舞,但分析師指出14A的實現仍遙遙無期。
市場份額流失,競爭壓力加劇
英特爾的產品業務面臨AMD(AMD)的市場份額競爭,這使得其股票在短期熱潮消退後,可能面臨壓力。德意志銀行分析師羅斯·西摩指出,雖然英特爾在短期內可能因代工夥伴、AI合作和新產品等公告而受到關注,但最終回歸基本面的焦點將對其股價產生不利影響。
美國供應鏈重要性與競爭挑戰
英特爾強調其製造業務對美國供應鏈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全球大多數計算晶片由台灣的台積電(TSMC)生產的背景下。然而,台積電在美國的新工廠投資1650億美元,減少了供應鏈風險,複雜化了英特爾的論點。一些分析師認為,英特爾的代工業務仍落後於台積電多年,並建議其應出售第三方製造業務。
新技術推進緩慢,盈利壓力持續
英特爾在前任執行長帕特·基辛格的帶領下,制定了「四年五節點」的計劃以追趕台積電,但未達預期。新任執行長譚文昌採取更謹慎的策略,專注於製造和AI的追趕。英特爾財務長大衛·辛斯納指出,18A製程的晶片良率尚未達到預期,預計到本世紀末才會達到峰值產能,這進一步複雜化了公司的盈利挑戰。
發表
我的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