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盤解析


財報速覽
英特爾財報超預期,股價飆升,迎來美國政府與輝達大額投資
英特爾 (INTC) 公布2025年第三季財報,受惠於大幅削減成本與策略性投資挹注,營收與獲利均優於市場預期,推升股價盤後上漲7%。美國政府成為最大股東、輝達 (NVDA) 與軟銀注資、AI PC需求提升,皆使市場對英特爾重振旗鼓充滿期待。不過製程良率挑戰與晶圓代工業務未見關鍵突破,顯示未來仍需謹慎觀察其執行力與資本效率。
財報表現優於預期
第三季營收達136.5億美元,優於市場預期的131.4億美元;每股調整後盈餘23美分,遠高於預估的1美分。淨利達41億美元,扭轉去年同期虧損166億美元,展現財務體質大幅改善。美國政府與輝達注資重塑資本結構
美國政府8月斥資89億美元取得10%股權,成為英特爾最大股東。輝達於9月投資50億美元,未來將結合英特爾CPU與自家AI GPU進行深度合作。資金挹注有助英特爾強化研發與製造佈局。削減成本與業務聚焦重塑組織
CEO陳立武上任後積極削減成本與裁員,截至第三季員工總數降至88,400人,較去年減少超過35,000人。同時出售Altera 51%股權,並設立中央工程部門,聚焦自研與客製晶片,挑戰博通 (AVGO) 與邁威爾 (MRVL) 市場。製程挑戰仍待克服
18A製程良率尚未達標,預計2027年才能達成業界可接受水準,對毛利率造成壓力。晶圓代工部門營收年減2%,主要仍由自用產品貢獻,尚未吸引大型外部客戶,反映其代工事業尚未成熟。AI與PC市場帶動需求回升
PC與資料中心客戶為因應AI需求積極升級CPU,使英特爾晶片供不應求。第三季PC晶片營收年增3%至85億美元,資料中心晶片營收微幅下滑至41億美元,但預期未來將因與輝達合作而回溫。
福特Q3財報優於預期,但因供應商火災下調2025年財測
福特汽車 (F) 公布2025年第三季財報,營收與獲利均超越華爾街預期,反映其核心商用車與傳統業務的穩健表現。然而,受供應商Novelis廠房火災影響,關鍵鋁材供應中斷,導致福特下修2025全年財測。公司將透過增產與新聘人力來補足損失產能,並重申Ford+轉型計畫持續改善獲利與營運效率。
財報超預期但前景承壓
第三季營收達505億美元,創季度新高,年增9%;每股調整後盈餘為45美分,遠高於市場預估的36美分。淨利為24億美元,優於去年同期的9億美元。鋁供應中斷影響2025年生產計畫
紐約Novelis廠房火災使大型皮卡與SUV生產受限,預估將損失約10萬台車產量,對營收衝擊約15億至20億美元。福特將於2026年逐步補回部分產能。2025年財測下修但仍具彈性
新財測預估EBIT介於60億至65億美元,較原預估下修10億美元;自由現金流下修至20億至30億美元。CFO表示,若無火災事件,本可上修至超過80億美元。Ford+轉型計畫持續進展
公司透過精簡成本與組織重整,全年預計節省成本10億美元。商用與車隊業務「Ford Pro」EBIT接近20億美元,為主要獲利來源。關鍵業務表現分化明顯
傳統車業務「Ford Blue」EBIT為15.4億美元;電動車部門「Model e」虧損擴大至14.1億美元,年增1.79億美元,顯示電動車轉型仍面臨虧損壓力。
美國航空上調全年獲利預測,第三季虧損優於預期
美國航空 (AAL) 公布2025年第三季財報,雖仍處於虧損狀態,但表現優於市場預期,且大幅上調第四季與全年每股盈餘預測。受惠於營運效率改善與需求回溫,航空業者正在逐步擺脫年初面臨的需求疲弱與票價壓力。預期第四季將迎來創紀錄營收,激勵股價上揚,展現市場對其復甦前景的信心。
Q3虧損縮小且營收優於預期
第三季營收達136.9億美元,略高於預期的136.3億美元;調整後每股虧損為17美分,優於市場預估的28美分虧損。淨虧損為1.14億美元。全年與Q4財測顯著上修
公司預估第四季每股盈餘介於45至75美分,高於市場預期的31美分;全年預估每股盈餘介於65至95美分,亦遠優於市場預測的43美分。需求回溫與運能擴張支撐復甦
預期第四季載客運能年增3%至5%,CEO表示Q4將創下歷史新高營收,反映旅遊需求持續回暖、機位配置更為精準。面對產能過剩後的調整期
年初美國國內航班過剩導致票價下滑、獲利承壓,航空公司包括美國航空紛紛調整增班計畫以避免虧損性航班,現正逐步恢復均衡供需。宏觀不確定性漸緩,利多體現
過去因關稅反覆與經濟前景不明造成的需求波動正在穩定,旅客消費信心逐步回升,有利航空公司提升運能與票價彈性。
焦點新聞
總經
美國CPI通膨數據將公布,成為Fed利率決策前關鍵指標
美國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將於週五(10/24)公布,成為政府關門期間罕見的經濟數據發布,也是聯準會下週利率會議前最後一項重要指標。由於近期缺乏官方經濟數據,市場情緒高度集中於這份通膨報告,稍有偏離預期恐引發市場劇烈波動。分析師預估整體與核心CPI年增率皆維持在3.1%,投資人將密切關注關稅變動對物價的潛在影響。
CPI成為唯一焦點數據
政府關門導致大部分經濟數據延遲發布,使得本次CPI數據成為市場唯一可依據的宏觀依據。若數據高於預期,恐打亂市場對聯準會降息的預期路徑。預期年增率維持3.1%水準
根據調查,9月CPI月增0.4%,年增3.1%;核心CPI月增0.3%,年增同為3.1%。若實際數據偏高,可能導致對物價壓力的重新評估。關稅影響初步顯現
分析指出,川普政府近期調整的進口關稅恐對通訊、家庭用品與娛樂類價格帶來上行壓力,雖然對核心CPI的貢獻仍有限(僅+0.07個百分點),但市場仍關注其後續發酵。數據完整性遭質疑
由於政府部分停擺,外界對CPI統計完整性存在疑慮。摩根士丹利指出,在缺乏其他輔助數據的情況下,這份報告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升高。Fed政策與市場走向繫於CPI走勢
聯準會下週會議預期再降息1碼(0.25個百分點),但若CPI明顯高於預期,將動搖市場對降息循環的信心。部分機構投資人認為,若數據波動過大,反而是逢低加碼的機會。
產業
量子股逆勢上漲,市場解讀美政府否認投資為暫時性表態
儘管川普政府否認目前正與量子運算公司洽談股權投資,IonQ (IONQ)、Rigetti (RGTI) 和 D-Wave (QBTS) 股價仍持續上揚。投資人認為官方聲明用詞保留,未來仍可能透過其他形式支持相關企業。量子運算被視為與中國競爭的戰略科技,美國政府是否出手投資,將影響此產業的發展節奏與主導權。
政府否認但語意保留空間
美國商務部強調「目前」並未與量子公司談判股權投資,市場解讀此說法不排除後續進一步合作,可能以期權或補助形式進行。相關個股逆勢上揚
儘管否認傳聞,IonQ 上漲3.4%、Rigetti 漲2.8%、D-Wave 漲6.3%。顯示投資人押注政府支持量子產業的可能性仍高。潛在交易金額曝光
《華爾街日報》報導,每家公司可能獲得至少1,000萬美元的資金換取政府持股,與英特爾 (INTC) 案例類似,但量子公司規模與風險皆更高。量子運算尚未商業化,但戰略價值高
雖然IonQ等公司尚未實現大規模營收,仍被視為維持科技領先的關鍵。Google、IBM、微軟與亞馬遜皆已投入量子運算研發。政府角色關鍵,國安考量成焦點
Rigetti強調若美國不率先支持量子創新,將使國安面臨風險,呼籲政府強化介入。未來聯邦政策動向將深刻影響產業格局。
個股
蘋果開始出貨美製AI伺服器,強化在地製造與資料隱私佈局
蘋果 (AAPL) 宣布正式從位於德州休士頓的新工廠開始出貨人工智慧伺服器,此舉是其承諾在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計畫的一部分,涵蓋先進製造、供應鏈與教育合作等。這些伺服器將用於支援 Apple Intelligence 與私有雲端運算,並採用自家晶片設計,強化資料隱私保護。此一進展不僅回應川普政府要求企業將製造帶回美國,也展現蘋果擴大AI基礎建設的長期野心。
AI伺服器正式美國出貨
蘋果自休士頓工廠出貨AI專用伺服器,將部署於全美數據中心,用以支援Apple Intelligence與Private Cloud Compute服務,實現本地化AI運算與資料隱私保護。自研晶片進一步商用化
該伺服器搭載蘋果自家晶片,展現其在AI應用硬體層的掌控力,並減少對海外供應鏈依賴,呼應蘋果推動晶片在美國封裝與製造的策略。創造就業與工廠擴建計畫
蘋果表示該廠將創造數千個職位,並已提前啟用,預計2026年進一步擴充產能。此舉有助提振當地經濟,也為蘋果加分政治形象。回應政府推動美國製造政策
此舉符合川普政府長期要求科技公司加強美國本土製造的方針,蘋果藉此鞏固與政府的合作關係,也可降低地緣政治與關稅風險。美國製造布局全面擴大
蘋果不僅投入伺服器製造,亦於今年與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設立製造學院,並增加對美國半導體供應商的採購支出,逐步建構更完整的在地供應鏈。
特斯拉押注不推新車型也能成長,面臨中國車廠激烈競爭與市占風險
特斯拉 (TSLA) 近年幾乎完全依賴Model 3與Model Y兩款主力車型支撐銷售,近六年僅推出Cybertruck,卻未能如預期熱賣。馬斯克將重心轉向自駕車與人形機器人,並取消平價車款開發,引發市場對其產品策略與成長前景的疑慮。在中國電動車廠快速推出新品、全球開發周期加速之際,特斯拉產品線老化問題逐漸浮現。
車型過度集中,缺乏產品更新
自2017年後,僅Model 3與Y兩款車實現大量交付,其他車型如Cybertruck銷量未達預期,Roadster仍未量產,未來也無新車計畫公佈,導致市場質疑成長可持續性。更新頻率落後業界標準
傳統車廠平均每8年就會全面改款,特斯拉則偏好透過軟體更新維持競爭力,但分析師指出外觀與硬體缺乏革新將逐漸影響消費者忠誠度與品牌吸引力。中國電動車品牌壓力巨大
中國車廠如比亞迪(002594.SZ)開發周期壓縮至2年內,快速推新品搶市。從2020至2025年期間,比亞迪推出超過17款SUV,遠超特斯拉同期僅推出一款新車的節奏。政策與成本雙重打擊利潤
川普政府取消電動車7,500美元稅收抵免,加上新關稅與研發支出上升,導致特斯拉Q3淨利年減37%。儘管補貼退場帶動短期搶購潮,但難以支撐長期需求。轉向AI與自駕領域風險未明
馬斯克將焦點轉至機器人與自駕計畫,淡化傳統車業務。然目前車用AI與自駕技術仍處早期階段,短期內難以成為營收主力,投資人對其執行成效保持觀望。
Anthropic與Google擴大AI晶片合作,斥資數百億美元強化TPU算力佈局
AI新創Anthropic與Google正式宣布擴大雲端與晶片合作協議,將取得高達100萬顆Google自研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預計到2026年新增逾1GW的AI運算能力,交易總值達數百億美元。此舉將支撐Anthropic旗下Claude模型持續高速成長,對Google雲端和AI晶片生態系也是一大助力,進一步鞏固其在企業級AI市場的關鍵角色。
史上最大TPU合作案正式落地
Anthropic將大規模採用Google第七代TPU「Ironwood」加速AI訓練與推論,成為Google有史以來最大AI晶片交易,並提升整體雲端能耗效率與性價比。Anthropic營收暴增推升算力需求
目前年化營收逼近70億美元,Claude已服務超過30萬家企業,企業級客戶數年增7倍。旗下Claude Code兩個月創下年化5億美元營收,被譽為史上最快商業化AI產品。多雲架構降低依賴性、優化成本
除Google TPU外,Anthropic也採用Amazon Trainium與Nvidia GPU,根據工作負載分派資源,達到成本與效能最佳化,同時提高對AWS中斷等事件的韌性。Google與Amazon雙線布局Anthropic
雖Google累計投資30億美元並持股10%,Amazon對Anthropic投資高達80億美元並提供專屬AI超級電腦「Project Rainier」,AWS仍為其主要雲端供應商。AI晶片供應競爭白熱化
當OpenAI預估將為33GW運算量投入逾1兆美元,Anthropic選擇「低調擴張、穩健執行」路線,透過高效架構與分散式部署提升單位算力價值,鞏固其在AI市場的獨特優勢。
蘋果在英國輸掉關鍵壟斷官司,恐面臨高達20億美元集體求償
蘋果 (AAPL) 在英國面臨集體訴訟案中敗訴,倫敦競爭上訴法庭 (CAT) 裁定其從2015至2020年濫用App Store市場主導地位,向開發者收取過高佣金,損害消費者利益。這起具里程碑意義的案件,可能導致蘋果支付超過15億英鎊(約20億美元)賠償金,並成為英國「集體訴訟制度」對大型科技企業首度重擊的案例。
裁定蘋果構成壟斷與收費不公
法院認定蘋果以封閉生態限制競爭,並對開發者收取高達30%的不合理佣金,遠高於市場合理水準的17.5%;其中約50%的成本轉嫁至消費者。蘋果將上訴,堅稱App Store具競爭力
蘋果表示該判決忽視其平台為開發者帶來機會,並強調App Store提供安全且可信賴的支付與應用分發環境。英國集體訴訟機制首次重擊科技巨頭
此案為英國「集體訴訟」制度設立10年來首個正式審理並勝訴的科技類案件,對其他待審案件如Google、Amazon與Microsoft產生示範效應。歐洲與美國監管壓力同步升高
蘋果近期亦遭歐盟監管機關指控違反數位市場法(DMA),而美國監管機構亦對其App Store條款展開調查,全球監管趨勢持續收緊。後續賠償金額與影響仍待裁定
賠償細節將於下月開庭決定,並審理蘋果提出的上訴請求。若維持原判,將對其全球App Store商業模式帶來重大挑戰與潛在連鎖效應。
美超微預警Q1營收不如預期,延遲訂單導致股價重挫6%
伺服器大廠美超微(SMCI)發布2026財年第一季初步財報,預估營收為50億美元,低於先前預期的60至70億美元。公司表示,因「設計贏單升級」影響部分訂單遞延至下一季,導致短期表現不佳。雖然市場對延遲交付反應負面,CEO強調全年營收目標仍維持在330億美元以上,並指出AI伺服器需求持續加速。
Q1營收預估低於市場預期
初步財報顯示,第一季營收將達50億美元,遠低於先前預測區間60至70億美元,消息發布後,股價盤中一度重挫逾8%。交付遞延主因來自客戶設計變更
美超微指出,有超過120億美元的設計贏單要求延至第二季交付,為營收落差的主因,公司稱這些需求將於短期內實現。全年營收目標不變,強調AI成長
雖短期營收波動,公司重申2026財年目標維持330億美元以上,並表示AI伺服器市佔率持續上升,有望帶動未來幾季強勁成長。市場對短期波動反應謹慎
投資人對於營收落空持觀望態度,關注延遲訂單是否能如期轉為實際收入。分析師認為需等到11月4日正式財報與財測更新後再行評估。產業競爭激烈,交付能力成關鍵
隨著AI伺服器需求爆發,各大雲端與資料中心業者競相擴建,美超微若能如期兌現遞延訂單,將有望鞏固其快速擴張的市場地位。
放大鏡觀點
【美股研究報告】特斯拉25Q3財報跌免驚,FSD與Optimus引領AI新紀元!
【美股研究報告】Netflix 25Q3獲利不佳股價下挫6.5%,是危機還是新的布局良機?
發表
我的網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