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企業紛紛以AI名義裁員,真實影響有限,專家揭露背後市場調整、企業策略與勞動結構轉型,提醒大眾勿誤判AI衝擊。
近期,從科技到航空業的全球巨擘掀起一波以人工智慧(AI)為由的裁員潮,引發勞工恐慌,卻也遭到部分專家質疑是企業隱藏其他經營壓力的藉口。儘管媒體報導屢屢把AI和大規模裁員畫上等號,真實數據及多方分析顯示,AI所造成的致命衝擊遠不如外界想像。
檢視數家知名企業近期動態,包括Accenture推行AI再培訓尚未過關員工的快速離職計劃,Lufthansa宣布2030年前裁撤4,000人、Klarna壓縮四成人力、Duolingo將逐步以AI取代外包人員,Salesforce更聲稱AI已能完成公司一半的客服工作。這些舉措在全球引起熱議,員工普遍憂慮自身職涯被AI取代,職場不安急劇升高。
然而,牛津互聯網學院AI與工作助理教授Fabian Stephany強調,企業過去因新科技裁員往往會被視為負面,如今反倒把AI當成裁員的「代罪羔羊」。他提醒,這可能是疫情期間大量人力招聘導致偶發性人員多餘,企業如今選擇以AI為理由進行「市場出清」。特別是Duolingo與Klarna,疫情期間需求暴增,因而逾僱人力,目前調整或許更多是回歸理性經營。
事實上,許多企業針對AI裁員舉動僅止「口頭宣稱」。Authentic.ly聯合創辦人Jean-Christophe Bouglé分析,AI真正導入步調遠不如公司宣傳,許多大型專案因成本或安全問題遭擱置,裁員反成宣傳AI前線的作法。資深職涯專家Jasmine Escalera則警示,企業不透明溝通誤導員工恐慌,應負更大責任,勿把技術轉型與人力調整混為一談。
美國最新勞動市場研究進一步拆解AI裁員迷思。耶魯大學Budget Lab追蹤自2022年ChatGPT問世以來的職場變動,發現美國勞動市場受AI影響實質有限,職種結構變化遠小於電腦或網路革命時期。紐約聯邦準備銀行調查也證實,服務業與製造業AI採用率雖年增顯著,但僅1%企業明言以AI裁員,多數反而用AI提升員工技能、增加新職缺。
整體而言,AI非但未出現史上最大規模裁員潮,反倒促使產業生態逐漸向高技能、高價值方向重塑。專家強調,歷史上每一波科技革新都引發恐慌,最終卻催生新職能與產業。正如20年前無人預見社群媒體或APP開發者工種,AI時代同樣潛藏不為人知的機遇。未來,企業與員工應本著坦誠溝通,共同探索職場轉型之路,慎防過度依賴AI話語操弄市場情緒。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