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盤解析


財報速覽
焦點新聞
總經
美國貨運需求9月意外疲軟,節慶旺季未見傳統運輸高峰
美國物流產業9月未出現預期中的貨運旺季反彈,反而呈現接近衰退的態勢。根據最新Logistics Managers' Index(LMI),運輸使用率創下該指數成立以來9月最低紀錄。專家指出,儘管進入節慶補貨期,但消費端與製造端需求疲弱,加上庫存高企與倉儲壓力升高,使整體貨運活動停滯,顯示供應鏈尚未擺脫貿易戰與前期搶貨所造成的失衡。
美國物流與貨運業面臨需求疲軟與庫存過剩的雙重壓力,若趨勢持續,恐引發新一輪貨運衰退。企業與政策制定者需關注供應鏈週期與關稅政策對物流產業的中長期影響。
貨運旺季不旺
傳統9月為節慶備貨高峰,但2025年9月LMI運輸使用率降至50.0,較過去8年同期平均值65.1大幅下滑,幾乎無成長。物流成長放緩
整體LMI指數降至57.4,較8月下滑1.9點,為今年3月以來最低,顯示物流業擴張速度明顯趨緩。庫存壓力升高
因企業年初已提前進貨以避關稅,目前大量貨品仍滯留倉庫,導致庫存水平升至54.2,推升倉儲成本並壓抑新訂單需求。運輸價格勉強維持
雖仍處擴張區間,但運輸價格增長幅度極低,上游製造與原料端報告的運輸價格僅51.4,顯示市場動能疲弱。潛在貨運衰退徵兆
專家指出,若LMI連續三個月維持此類負面趨勢,將可視為正式進入貨運衰退,目前已連續兩月出現警訊。
美中晶片戰政策現破口,中企一年內合法採購380億美元設備
美國國會跨黨派報告揭示,美中科技脫鉤政策出現重大破口,儘管美、日、荷已對中國高階晶片製造設限,但中國晶片企業於2024年合法購入高達380億美元的半導體製造設備,佔全球五大設備商銷售額近四成。報告建議盟國應擴大禁令範圍,並強化對關鍵零組件的出口管制。若不補足漏洞,恐進一步助長中國在AI與軍用科技領域的自製能力。
中國透過規則漏洞,加速半導體製造能力提升,對美國與其盟友的科技戰略構成威脅。國會呼籲採取更全面性的聯合制裁策略,以遏止中國建立自主供應鏈的野心,避免現行政策流於形式。
出口管制破口
美國、日本與荷蘭出口規範不一致,導致非美系設備商如ASML (ASML.AS)、東京威力科創 (8035.T)等仍可合法對中銷售設備,使美系企業禁售效果大打折扣。中國採購規模激增
中企2024年從五大設備商合法採購達380億美元,年增66%,佔其總銷售額近39%,顯示中國仍具大規模進口能力。政策效果未如預期
東京威力美國總裁坦言,雖新禁令開始影響中國銷售,但整體成效尚未達美國預期目標,呼籲美日應加強政策協調。特定中企引發安全疑慮
三家中企(包括SwaySure與SiEn)被指與華為秘密供應網有關,已於去年遭美方出口封鎖,凸顯現行審查與執行機制仍需強化。中國推動供應鏈國產化
分析指出中國正嘗試重塑整個半導體製造供應鏈,連過往利基工具也成為技術競爭戰場,挑戰美國主導地位。
產業
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首度超越燃煤,中印成關鍵推手
根據能源智庫Ember最新報告,2025年上半年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量首度超越燃煤,達到5,072太瓦時(TWh),反映出風能與太陽能在中印市場的快速擴張。儘管美歐因需求成長與水力發電下滑,導致化石燃料使用反彈,但整體趨勢顯示全球電力轉型進入關鍵拐點。此發展被視為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里程碑。
再生能源終於超車燃煤,全球能源結構開始轉向綠色低碳,中國與印度的投資與政策驅動成為推進動力。然而,美國與歐洲若無法同步加速脫碳,恐將影響全球淨零進程的整體步伐。
再生能源發電量創新高
2025年上半年全球再生能源發電達5,072 TWh,首次超越燃煤的4,896 TWh,成為全球主要電力來源。中國與印度領先成長
中國太陽能與風能分別年增43%與16%,同時化石燃料發電減少2%;印度風能與太陽能亦分別成長29%與31%,共同帶動全球綠能轉型。美歐化石燃料回溫
美國燃煤發電大增17%、天然氣下滑3.9%;歐洲則因風電與水電供應不穩,導致燃煤與天然氣發電分別上升1.1%與14%。電力需求穩步增長
全球用電需求較去年同期成長2.6%(約369 TWh),其中大多由太陽能與風能滿足,顯示再生能源正逐步填補新增需求。政策分歧成潛在風險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簽署行政命令支持燃煤產業,恐與全球脫碳方向背道而馳,成為再生能源擴張的不確定因素。
個股
Oracle雲端AI業務利潤率偏低,引發投資人對Nvidia晶片租賃模式疑慮
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Oracle (ORCL) 雲端業務中依賴Nvidia (NVDA) AI晶片的部分,在2025年8月止的三個月內雖貢獻9億美元營收,但毛利率僅14%,遠低於該公司整體約70%的平均毛利率。報導指出,Nvidia晶片成本高昂與Oracle積極定價策略導致獲利受壓,讓市場對其作為AI雲端供應商的可持續性產生疑慮。
Oracle雖在AI基礎設施市場布局迅速,但若長期無法改善利潤結構,恐對2030年1,440億美元營收目標構成挑戰。此次報導導致股價下跌,反映市場對其盈利模式的審視與壓力。
AI雲端業務毛利率遠低於預期
內部文件顯示,Oracle的AI晶片租賃業務毛利率僅14%,明顯低於總體70%的毛利水準,顯示成本壓力極高。晶片成本與價格競爭形成雙重擠壓
Nvidia晶片價格居高不下,加上Oracle對OpenAI等客戶採取積極定價策略,導致利潤空間被壓縮。Stargate專案帶動營收預期
Oracle與OpenAI合作的Stargate計畫預計興建五座AI數據中心,支撐其2030年雲端營收預估1,440億美元,但實現難度提升。投資人憂慮成長不等於獲利
雖然雲端業務積壓訂單年增359%,但分析師警告高成長若無高利潤配合,可能難以支撐股價長期表現。股價應聲下挫
消息曝光後Oracle股價下跌超過3%,反映市場對其AI雲業務盈利能力的擔憂。
AI伺服器需求飆升,Dell上修長期成長預測,股價應聲上漲
Dell Technologies (DELL) 宣布上調未來四年營收與獲利成長預測,受惠於生成式AI伺服器需求強勁,股價10月7日上漲逾3%。公司預期年營收將以7%至9%年複合成長,優於先前的3%至4%,調整後每股盈餘成長也從8%提升至至少15%。Dell執行長Michael Dell表示,AI伺服器、儲存與網路基礎設施的龐大需求將持續推動公司增長。
Dell在AI基礎建設供應鏈中的角色日益關鍵,並以規模、供應鏈整合與企業客戶基礎取得相對優勢。儘管未來可能面臨電力供應與產能過剩挑戰,但當前AI投資熱潮仍為Dell創造實質動能。
AI伺服器業務強勁拉抬成長目標
Dell上修2026財年AI伺服器出貨預期至200億美元,為去年兩倍,並預估基礎設施解決方案部門將以11%至14%的年複合成長率擴張。毛利率競爭壓力可控
儘管AI伺服器市場競爭激烈、建置成本高昂,但Dell表示其規模經濟與穩定客戶基礎可支撐獲利成長,緩解市場疑慮。AI基礎設施供應商地位穩固
公司強調已具備AI運算、儲存、網路整合交付能力,客戶涵蓋OpenAI、CoreWeave與xAI等指標性新創。電力供應成潛在瓶頸
Michael Dell坦言,部分客戶因電力不足而延遲交付AI伺服器,電網承載能力將成為AI發展關鍵限制。PC業務成長放緩但穩定
個人電腦部門預估年成長率為2%至3%,雖面對消費市場競爭壓力,但企業市場持續支撐基本盤。
特斯拉推出標準版 Model Y 與 Model 3,價格仍難打動大眾市場
特斯拉 (TSLA) 宣布推出價格略降的標準版 Model Y SUV 與 Model 3 轎車,分別售價為 39,990 美元與 36,990 美元,試圖因應競爭加劇與銷售放緩。不過,市場與分析師普遍認為價格降幅有限,未能實現馬斯克過去承諾的「3萬美元大眾電動車」目標,對擴大市佔的助力有限。標準版車款雖省去部分高級配備,但續航力仍達 321 英里,屬於同級車款中較佳表現。
特斯拉在產品創新停滯與市場競爭壓力下,透過價格策略延續銷售動能,但此次「平價車型」定位模糊,恐難吸引新一波消費族群,加劇與中國與歐洲平價品牌競爭劣勢。
價格低於4萬美元但未達預期
Model Y 與 Model 3 標準版售價分別為 39,990 美元與 36,990 美元,僅比原入門車型便宜約 5,000 美元,未突破市場對 30,000 美元內車款的期待。配置大幅簡化
標準版取消全景玻璃車頂、真皮座椅、LED燈條與部分自動駕駛功能,改採織布座椅與手動後視鏡調整,以壓低成本。續航力仍具競爭力
雖配置簡化,但電池續航仍達 321 英里(約516公里),優於部分同價位競品,維持核心性能訴求。市場反應不一
投資人原期待更具突破性的平價車型;Wedbush 分析師認為此次降價僅屬「價格槓桿操作」,不具實質產品創新。面對全球競爭挑戰
中國與歐洲市場已有多款低於 30,000 美元的電動車上市,特斯拉若無法再降價,恐失去入門市場主導地位。
Intel將公開Panther Lake筆電晶片細節,押注18A製程扭轉劣勢
Intel (INTC) 計劃於本週四公布下一代筆電晶片「Panther Lake」的技術細節,此為首款全面採用其18A先進製程打造的產品,象徵公司重返先進製程競爭的關鍵一步。Intel過去因製程延誤而市占遭AMD蠶食,Panther Lake被視為扳回一城的機會。新晶片預計2026年初上市,強調AI運算效率與能耗改善,企圖向投資人證明其晶片製造實力已回歸正軌。
Intel透過技術簡報與亞利桑那工廠參訪,展現其18A製程進展,但良率問題與產能能否規模化仍是外界關注焦點。此晶片成敗,將直接影響Intel重奪先進製程領導地位的路徑。
首款完全採用18A製程產品
Panther Lake為Intel首個大量出貨、全程由自家18A製程打造的筆電晶片,內建全新AI引擎與重設的CPU/GPU架構。效能與能耗雙提升
根據內部簡報,新晶片比前代產品能耗降低30%,特定場景下數據處理能力提升50%,主打AI與多媒體應用。工廠參訪凸顯產能佈局
Intel帶領分析師參觀亞利桑那Fab 52工廠,該廠專門生產18A晶片,目的是展示其製造能力與未來擴產基礎。良率問題仍待觀察
市場傳出Panther Lake目前良率僅約10%,雖較去年底的5%已有改善,但仍遠低於量產所需水平。戰略轉型高度依賴晶片成功
在晶圓代工與AI浪潮中,Intel正試圖藉由18A製程與Panther Lake重建品牌信心與技術領導地位。
Novo Nordisk北卡州工廠裁員,顯示Wegovy製藥龍頭面臨轉型陣痛
Novo Nordisk (NVO) 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Clayton的主要製藥工廠裁撤數十名前線製造員工,儘管為其全球9,000人裁員計畫的一部分,但此次裁員波及核心生產設施,顯示該公司在熱門減重藥物Wegovy銷售成長放緩後正加速重組。Clayton廠是生產Wegovy與Ozempic的關鍵據點,未來亦將承擔口服版Wegovy的製造任務。
此次裁員反映出Novo在經歷快速擴張後,正面臨成本壓力與與競爭對手Eli Lilly (LLY) 的激烈市場爭奪。同時,美國政府也施壓藥廠強化本土生產,使Novo的裁員舉動格外敏感。
裁員波及關鍵製造工廠
根據LinkedIn職員貼文,Clayton廠受影響者包含品質控制、產線技術員與專案協調人等第一線角色,顯示裁員非僅限於後勤或行政部門。重組行動旨在降低膨脹成本
Novo過去兩年因Wegovy熱銷而迅速擴編,現正縮減臃腫結構,回應投資人對利潤率與成本控管的壓力。對美國市場傳遞矛盾訊號
在川普政府要求藥廠增加本土就業之際,Novo卻縮編美國產線,突顯政策與市場現實之間的落差。Clayton廠仍為未來擴張重地
雖有裁員,Novo近期仍宣示將投資41億美元擴建Clayton廠,並增加1,000名新職位,反映出長期仍看好美國生產布局。Wegovy口服版本成新焦點
Clayton廠未來將擔任口服版Wegovy的關鍵製造基地,該產品被視為驅動Novo下一波成長的潛力來源。
放大鏡觀點
昨日科技股雖然出現部分獲利了結賣壓,但屬於資金的健康輪動,原本較為弱勢的消費、能源獲得買盤支撐,整體大盤也沒有顯著的下跌,乃健康回檔,釋放多頭持續消耗的壓力。儘管甲骨文低毛利率示警顯示AI基礎建設的高昂成本問題,但戴爾受益於AI伺服器需求強勁上修財測,全球對AI的渴望依舊熾熱,投資力度並無轉弱跡象,因此暫時視為短期噪音。在10月底美股25Q3財報季來臨前,大盤催化劑較為匱乏,圍繞在經濟數據、利率預期變化、政經局勢及AI發展上,手中持股水位偏低的投資人宜等待回檔抑或是橫盤整理消化賣壓後再做決策較為安全。展望本週,建議投資人關注週四FOMC會議紀要,以及週五美國10月密大消費者信心指數。
【美股盤勢】超微與OpenAI結盟再度點燃AI熱潮,美股創新高!(2025.10.07)
【美股焦點】特斯拉秀神秘影片,10/7新車發表前夕股價大漲逾5%!
【美股焦點】超微暴漲 24%!蘇媽聯手 OpenAI,輝達王座動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