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總經與政策環境深入觀察

1) 美國:通膨+就業市場轉折點可能形成

- 通膨加速:8 月 CPI 年率 +2.9%,月率 +0.4%;核心 CPI 年率 +3.1%,月率 +0.3%。
- 就業市場降溫跡象明顯
- 9/6 截至當週初領失業金人數為 263,000人,為近四年最高。
- 八月新增就業僅 22,000 人,遠低於市場預期,且就業缺口 (job openings) 已降至約 720萬,為 2021 年以來首次出現失業人口多於職缺的狀況。
- 貨幣政策展望:
- 多家金融機構(例如 Bank of America)預期 Fed 在 9 月與 12 月 各降息 25 個基點。
- 市場幾乎認定將在下次 FOMC 會議中(9/16–17)至少降息一次。
PPI 最新數據摘要
2025 年 8 月,美國最終需求 PPI(月度、季調後)下跌 0.1%,令人意外。年率方面,PPI(未調整年增率)上升 2.6%(與 7 月的約 3.1% 年增相比有所回落)。
往下細分:商品價格(月增)微幅上升約 0.1%,但服務類成本(月增)下降約 0.2%,是推動整體 PPI 下滑的主因。
核心項目(排除食品、能源與貿易服務後的最終需求)在 8 月仍有月度上升 0.3%,為連續第四個月上升。
- 風險因素:關稅成本傳導至消費品,食物與住房價格上升壓力持續;通膨雖然已偏高,但數據中也見需求疲軟、工資壓力未明顯加劇。
2) 歐美與歐元區政策動態
- 歐洲股市/資本市場反應:
- 歐洲 STOXX 600 雖然整體表現平穩,但資源類股 (basic resources) 獲佔優勢。
- 法國政治動盪,總理因不信任投票下台,引發債務溢價增加、市場對信用評等的關注上升。
- ECB 的立場:9/11 決議中維持主要利率不變,並強調觀望態度。通膨預測略有上修,但整體經濟與通膨仍被認為「有韌性但不穩定」。來源之前週報中已有,但這週歐洲投資者在 M&A 活動與企業獲利報告中,對前景抓取略多正面訊號。
3) 亞洲市場與新興經濟體

- 亞洲股市表現亮眼
- 日本、韓國、台灣股市本週紛紛觸新高,部分受到 AI 與科技類股興起帶動。
- 亞洲債券殖利率與美元走勢因 Fed 預期降息而出現壓力,債市普遍獲得支撐。
- 中國經濟數據備受關注:如之前所述,8 月 CPI 與 PPI 年率皆為負值,顯示通縮壓力雖有緩和但內需仍弱。政府可能加強刺激政策或放鬆措施以促進消費與投資。
二、市場動態與企業/資產類別詳情

- 美股:S&P 500、納斯達克與道瓊指數在 9/11 符合或創新高,其中道瓊突破 46,000 點。
- 板塊差異:房地產與建築類股因為利率下行預期而上漲;科技類股則受 AI、企業獲利動能推動。
- 小型股:Russell 2000 上漲幅度略高於大型股;但整體成交與波動性也增加,反映市場的不確定性座標仍在升高。
- 長天期美國公債殖利率下滑,反映市場預期 Fed 降息壓力上升。
- 短期利率壓力仍存在,鞋帶與貨幣市場利率未大幅變動。政策不確定性使得風險貼水在某些歐洲邊陲國家債中上升。
- 如之前所述油價因庫存預期與供給增長壓力而下跌。
- 黃金等避險資產相對穩健,因美元走弱與市場風險情緒上升使投資人配置避險比重稍增。
- 歐洲:Anglo American 與 Teck Resources 宣布合併組成 Anglo Teck,以整合資源部門的規模經濟與成本效率。
- 法國大企業因政治不確定性與政府政策變動引發債務成本上行。
- 美國:部分科技與成長股因利率預期與 AI 領域興起而受到追捧;此外市場 IPO / 新創公司表現也顯著(如 Klarna)。
三、潛在風險與不確定因素
- 通膨持續性:關稅與食品/住房成本上升可能使通膨不易快速回落。若通膨預期升溫,Fed 和其他央行可能放慢或取消降息計畫。
- 勞動市場下行速度:初領失業金、招聘職缺下降、就業新增數探低,若這種趨勢加劇,可能引發更大經濟放緩或衰退預期。
- 地緣政治與政策干擾:法國政治動蕩、全球貿易政策/關稅狀況、供應鏈中斷都可能造成企業成本不確定性升高。
- 歐洲與新興市場信用風險:邊緣歐洲國家主權債務或企業債務溢價可能因政治與經濟前景惡化而擴大。
四、市場預期與下週焦點

- 預期 9 月 16–17 日的 Fed FOMC 會議可能如市場普遍預期降息 25 個基點。重點關注會後聲明中的措辭是否轉鴿(是否表現出對勞動市場疲軟與通膨壓力的平衡態度)。同時關注經濟預測報告(dot plot)中各項指標(通膨率、失業率、利率前瞻)是否有變動。
- 在會議前夕,美國與歐洲將發布零售銷售與工業生產數據,這些數據將檢驗需求是否真的疲弱,以及消費與製造業是否因通膨壓力而被掩蓋。若實際數據不如預期強,可能強化降息的論點。
- 消費者信心與情緒指標是市場下一個需密切觀察的方向。若信心持續下滑,可能引發消費性板塊(零售、必需品等)的資金調整/拋壓,風險資產也可能受影響。
- 中國方面,官方將陸續發布出口、進口、零售、投資等數據,關鍵在於這些指標是否展現出刺激政策的實質效應。例如內需是否回升、貿易順差/逆差是否因政策或外部壓力而變動,這將影響新興市場與亞洲供應鏈型企業的表現。
https://www.cmoney.tw/r/255/kf2g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