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交易所進軍區塊鏈,這不是「玩票」而是真槍實彈
就在美國證管會(SEC)發布新一輪加密資產交易規則的幾天後,納斯達克(NDAQ)迅速遞交提案,申請修改交易所規則,允許上市股票與ETF可在原有主板市場上以「代幣化形式」進行交易。若獲得核准,這將是美國歷史上首次有主流交易所允許代幣化證券交易,對傳統金融市場具有里程碑意義。
你將在本文看到:
納斯達克提案的核心內容與時間表
代幣化證券對傳統金融有何優勢與爭議
機構玩家為何集體押注這波變革
投資人應如何提前卡位這場結構性轉型
股市也能「上鏈」?納斯達克想做的遠超你想像
根據納斯達克副總裁Chuck Mack的說法,這項提案的本質,是在不改變既有市場規則與結構的前提下,讓投資人選擇以傳統或代幣化方式交易同一支股票或ETF。兩種形式的資產將共享同一訂單簿、同樣的價格優先規則,甚至具有相同的CUSIP編號與股東權利,唯一差別僅在於結算方式是否透過區塊鏈。
換句話說,納斯達克的設計邏輯是:
✅ 不推翻傳統市場基礎,而是「平行整合」
✅ 不犧牲投資人保障,強調權利等值原則
✅ 不倚賴新監管豁免,而是活用現行規則的彈性
👉 最早2026年Q3,美國投資人有望完成第一筆代幣化股票交易。
🔍 什麼是代幣化證券?用區塊鏈重塑傳統金融資產
所謂代幣化證券(Tokenized Securities),指的是將傳統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基金)轉換為區塊鏈上的數位代幣,這些代幣具備與原始資產相同的法律權益與所有權,例如配息、投票權、資本利得等。
簡單來說,它就像是把股票或債券「搬上鏈」,好處包括:
交易更快:透過區塊鏈即時結算,不用等到T+2天
成本更低:減少中介機構、流程自動化
流動性更高:可切割為小單位、更容易在全球買賣
透明度提升:每筆交易皆可即時追蹤,避免爭議
以目前市場上的代幣化債券或基金為例,投資人透過數位錢包便能持有與傳統商品完全等值的資產,而這正是納斯達克所提倡的未來市場模型:在不影響投資人權益的前提下,實現金融科技的升級轉型。
法人買進、交易效率提升,但風險也同步上鍊
🌐 對金融機構來說,這是一場不可錯過的效率革命:
結算時間從T+2縮短為幾分鐘甚至即時,有助於降低交易對手風險
股權數位化使股東會投票、配息、查帳等流程可全自動化
可進一步與DeFi金融商品串接,如將股票當成抵押品進行借貸
💡 但對監管機構與投資人來說,這也意味著:
技術風險上升:智能合約錯誤、錢包遺失、網路攻擊皆可能損害權益
市場碎片化:若不同平台採用不同標準,可能導致價格、流動性分裂
監管責任模糊:跨鏈、跨境轉移的所有權認定與管轄權仍存灰區
SEC專員Hester Peirce曾明言:「代幣化證券不能逃避現有證券法的規範。」這點也是納斯達克提案中一再強調的重點——代幣化可以創新,但不能繞法規走捷徑。
📈 市場反應:Coinbase與區塊鏈基礎建設代幣同步走高
在納斯達克提出申請後,市場已出現明顯反應。Coinbase(COIN) 因早在2023年就向SEC申請提供「代幣化股票交易服務」而被視為受益標的,其股價在消息發布後上漲逾5%。另一方面,區塊鏈基礎建設領域的加密資產如 Solana 與 Injective(INJ) 也同步走強,反映市場對於代幣化證券將推動鏈上交易與基礎設施需求的預期。
其中,Solana 作為高效能公鏈平台,具備低延遲、高頻交易能力,被視為有潛力支援未來鏈上證券市場的主流技術架構之一;而 Injective 則聚焦去中心化金融應用,專為衍生品與鏈上交易市場設計,提供完整的去中心化交易基礎建設。
特別是Coinbase若能搭上納斯達克整合後的技術與監管列車,將可能成為串接「傳統證券市場」與「加密資產世界」的橋樑平台。投資人應持續關注其在託管、清算、合規等環節的佈局是否能轉化為商業化成長動能。
🔧 技術關鍵點:清算基礎設施與DTC角色備受關注
本次納斯達克提案的最大技術亮點之一,是其不另起爐灶,而是選擇與美國最大清算機構——DTC(Depository Trust Company)協作,讓所有代幣化證券交易仍透過DTC完成清算。這種設計保留了現行系統的穩定性,也為未來大規模導入代幣化創造條件。
不過,這也意味著技術實現的關鍵時間點將落在DTC基礎設施完成更新的時程,目前預計最快將於2026年Q3前就緒。在此之前,市場仍須評估清算速度、系統互通性與風險控制的實際表現,這將直接影響代幣化證券是否能順利「接棒」成為主流交易方式。
投資觀察重點:三種情境對應三種佈局策略
🔵 情境一|市場監管明朗、機構採用加速
產業條件:SEC 採取寬鬆態度,清算基礎設施(如 DTC)準備就緒
股價影響:代幣化平台估值上修,納斯達克具政策紅利
投資策略:
✅ 伺機進場
✅ 提前卡位具領導地位的平台與代幣,如 Coinbase(COIN)、Injective(INJ)
🟡 情境二|市場仍有監管拉鋸
產業條件:國會或監管機構審慎觀望,採用逐案審查方式
股價影響:股價震盪整理,市場觀望氣氛濃厚
投資策略:
🔄 採分批布局策略
🔍 關注 2026 年首批代幣化證券實際落地進展與驗證結果
🔴 情境三|監管反轉、限制嚴格
產業條件:政策風險升高,如穩定幣事件或輿論反彈導致監管趨嚴
股價影響:概念股遭到修正,資金風險偏好下降
投資策略:
⛔ 保守觀望
📉 等待估值修正再重新評估進場時機,或轉向其他題材板塊
台股延伸觀察|這些公司也可能受到影響
美國交易所若正式開放代幣化證券,可能對下列台股產生連動影響:
智邦(2345):高階網通設備供應商,為區塊鏈數據中心提供基礎建設
宏碁資訊(6811):積極佈局區塊鏈應用與數位身份驗證平台
精誠(6214):與金融機構合作導入數位資產託管與合規科技解決方案
👉 建議觀察法說會中是否提及美系金融客戶代幣化專案、區塊鏈平台建置案等訊號。
結語|傳統金融的新里程碑:你準備好了嗎?
納斯達克的這份提案,不只是一場技術更新,更是金融市場運作模式的潛在重構。如果代幣化證券順利實現,未來不只是股票,包括債券、基金、甚至房地產,都可能變成「可編程資產」,金融交易的想像空間將大幅擴張。
🎯 對投資人而言,這是一場從未出現過的長線機會與風險並存的變革。
📘 附錄:小白也能懂|文章中常見專有名詞白話說明+生活例子
為了讓剛接觸金融科技與區塊鏈的讀者也能輕鬆閱讀,以下整理出本篇文章中出現的幾個關鍵詞彙,並用生活化的方式說明它們是什麼、為什麼重要。
1. 代幣化(Tokenization)
是什麼?
把現實世界的資產(例如股票、債券、房子)轉換成「區塊鏈上的數位代幣」。每一個代幣就像是一張「資產的憑證」,代表你擁有這項資產的一部分權利。為什麼重要?
代幣可以在區塊鏈上快速交易,沒有時間與地域限制,而且可以切割成很小的單位,讓更多人可以參與投資。生活例子:
想像你和朋友一起買一間 1,000 萬的房子,但沒人拿得出這麼多錢。於是你們把房子「代幣化」成 10 萬個代幣,每個人用 1,000 元買入 1,000 個代幣,就能擁有這間房子的一部分。未來賣房子時,大家依照持有代幣的比例分錢。
2. 區塊鏈(Blockchain)
是什麼?
一種資料儲存技術,透過一個接一個的「資料區塊」組成,所有人都能共同維護與查證,沒有單一控制者。為什麼重要?
它防竄改、透明、去中心化,被廣泛應用在加密貨幣、票據、合約、物流等各種領域。生活例子:
像是 Google 文件,每個人都有編輯紀錄。只要有人改動過,大家都能看到;而且沒有人能偷偷刪掉歷史資料。區塊鏈就像是一個大家都能參與的公共帳本。
3. 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
是什麼?
寫在區塊鏈上的程式規則,當達成某個條件時,會自動執行預設的動作,沒有人能插手或取消。為什麼重要?
可以減少人為操作、加快效率,並避免爭議,廣泛應用於金融、保險、供應鏈等領域。生活例子:
像是買保險時,你設定如果航班延誤超過 3 小時,就自動理賠 3,000 元。系統接收到航空公司資料後,就自動轉帳到你的帳戶,不用你申請也不用客服審核,這就是智能合約的邏輯。
4. DTC(Depository Trust Company)
是什麼?
美國最大的證券清算與託管機構,負責處理大部分股票與債券交易後的交收、記錄與結算。為什麼重要?
它是傳統金融市場的「後台主機」,納斯達克這次推動代幣化交易就是建立在 DTC 的結算架構上,以確保穩定與合法性。生活例子:
就像蝦皮拍賣平台裡的「第三方金流服務」,買家付款後,錢先存在平台上,等賣家出貨成功再撥款,確保雙方權益。DTC 就是幫股票買賣雙方「保管與轉交」的中間人。
5. 公鏈(Public Blockchain)
是什麼?
一種「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區塊鏈網路,如 Bitcoin、Ethereum、Solana 等。相對於「私有鏈」(Private Chain),公鏈是開放透明、不可竄改的。為什麼重要?
代幣化資產通常會發行在公鏈上,讓投資人可用錢包自由買賣、交換。生活例子:
想像一個開放的圖書館,任何人都可以進來閱讀、捐書、查詢書目,也不需要申請會員卡。公鏈就是這種公開可參與的「數位圖書館」。
6. CUSIP 編號
是什麼?
一組用來標示美國與加拿大金融商品的唯一識別碼(像身份證號),由美國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SIFMA)管理。為什麼重要?
用來追蹤股票、債券、基金等資產,即使這些資產被「代幣化」後,也能確保資料對應正確。生活例子:
像每台汽車都有車身號碼(VIN),不管上不上牌、換不換車主,只要知道這組編號,就能追蹤它的歷史。CUSIP 就是金融資產的 VIN。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蘋果秋季新品發表會即將登場,iPhone 17系列亮點一次看!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