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公司簡介
Figma是一家成立於2012年的軟體公司,由Dylan Field和Evan Wallace共同創辦。總部設於美國加州舊金山。Figma的核心產品是一款基於雲端的協同界面設計與原型開發平台,允許多位使用者透過瀏覽器即時共同設計、建立原型並留言協作。這種完全網頁化的工具消除了傳統設計軟體需反覆傳送檔案的繁瑣,使用者無需安裝即可在任何裝置上同步作業。Figma的主要產品包括其同名的設計協作工具 Figma 以及數位白板工具 FigJam(於2021年推出,用於頭腦風暴和使用者流程繪製)。此外,Figma近年也陸續推出了如Figma Slides簡報協作、Figma Sites無程式網站構建等新產品線,進一步拓展了其平台功能。目前Figma由創辦人Dylan Field擔任執行長,在全球僱用約1,600名員工。
2. 商業模式與產品護城河

營收模式:
Figma採取訂閱制的SaaS商業模式,提供「免費+增值」(freemium)的策略以吸引廣大用戶。個人和小型團隊可以免費使用基本功能,當協作規模擴大時再升級為付費方案。付費訂閱按每位編輯用戶收費,並區分不同層級:專業版、組織版和企業版等。一般情況下,設計師往往從免費或專業版開始使用Figma,隨著他們分享設計連結邀請更多團隊成員加入協作,公司內部使用人數增加後,團隊經理或IT部門傾向升級至具管理功能的組織版或企業版,以獲得更完善的權限控管與整合功能。這種由底層用戶自發傳播再轉化為企業客戶的“產品主導增長”策略,使Figma能夠以較低的銷售成本迅速擴散到各類組織中。截至2025年第一季,Figma的高階組織/企業方案已經貢獻其營收的70%,顯示其用戶群正逐漸從個人、小團隊擴張到大型企業。
客戶群與市場地位:
Figma的客戶涵蓋從個人自由設計師、小型新創公司到全球大型企業各個層面。根據統計,使用Figma的公司中有近44%僅有50名以下員工,顯示中小企業對其青睞有加;同時Figma在大型企業中滲透率極高——據報導,財富500強企業中有高達95%已經使用Figma的產品。許多國際知名的科技巨頭例如Amazon、Google(Alphabet)、Oracle、Netflix等都是Figma的重要企業客戶。在行業分布上,資訊科技、軟體開發等產業採用Figma最多,但其用戶群並不局限於科技領域,行銷、金融服務、零售甚至教育等行業的團隊也廣泛地將Figma納入設計協作流程。如此廣泛而多元的客戶基礎,使Figma建立起強大的市場影響力:截至2025年初Figma在專業設計軟體市場已取得約40%的市佔率,超越Adobe XD、Sketch等競品,成為同類工具中的領導者。

產品護城河與競爭優勢:
Figma之所以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在於其多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
先發的雲端協作技術: Figma開創了瀏覽器即時協作的設計模式,類似Google文件之於文書處理。多位使用者可以同時在雲端編輯同一設計稿,實時看到彼此的修改。這大幅加速了設計反饋循環,減少了傳統軟體中檔案版本衝突和合併變更的麻煩。相比之下,競爭產品如Sketch過去僅限於單機和離線編輯,協作需透過額外插件或雲服務實現;Adobe XD則雖有協作功能但體驗相對遜色。因此Figma的即時多人協作被視為顛覆性創新,為分散團隊遠端協同提供了強大支持。
跨平台與易用性: Figma基於瀏覽器的架構讓它可在Windows、Mac甚至Linux系統上無差別運行,亦提供行動裝置預覽App,大幅擴大了使用人群的便利性。Figma低門檻的特性降低了試用成本,助長其病毒式傳播。此外,Figma提供直觀的介面和豐富的教學資源,新手也能快速上手,這使其在設計師社群中口碑極佳。
完整的一站式功能: Figma不僅提供繪製UI設計的工具,還內建了原型製作以及開發者交接(handoff)功能,形成從設計到開發的閉環。在Figma中,設計師可直接建立互動原型並與開發人員分享連結,開發人員能切換到開發模式檢視樣式代碼、下載資產,無需借助第三方平台。這種設計+原型+協作+交付的一體化平台,大幅提升了產品團隊的效率。相比之下,Adobe XD 和 Sketch 等工具雖也在朝這方向發展,但Figma作為先行者已贏得眾多用戶的信賴。
社群與生態系統: Figma從早期就重視建立開放的社群和開發者生態。它推出了插件(Plug-ins)和小元件(Widget) API供社群開發,各種第三方插件(現已超過1萬個)為Figma增添了強大功能,如自動對齊工具、資料假資料生成等。這些由社群貢獻的擴充讓Figma平台更為豐富,也提高了使用者黏著度和轉移成本(網絡效應越來越強)。
高留存率與擴張力: 由於產品價值高且不斷擴展功能,Figma的企業客戶留存率極佳。其2024年淨美元留存率(Net Dollar Retention)達到134%,2025年Q1仍有132%。這意味著現有客戶每年在Figma上的花費平均成長約34%,反映出客戶隨時間擴大使用規模(例如增加更多用戶或升級更多功能)。如此亮眼的留存與擴張數據,顯示Figma對客戶而言價值持續提升,這種黏性正是其護城河之一。
競爭對手比較:
在專業設計協作領域,Figma 的主要對手是 Adobe XD 與 Sketch。Figma 以瀏覽器原生、多人即時協作、跨平台與一體化工作流領先;社群與插件生態強化了鎖定效應。Adobe XD 雖功能重疊,但協作體驗不及;其市占自 2021 年起被 Figma 蠶食,Adobe 2022 年擬以 200 億美元收購、2023 年因監管告吹,側證 Figma 優勢。Sketch 受限於 Mac、缺乏原生雲協作,在 Figma 崛起後難以逆轉;InVision、Framer、Axure 等多已轉向或僅覆蓋部分場景。整體而言,即便 Adobe 加大投入或新創崛起,短中期撼動 Figma 領導地位的難度仍高。
3. 財務表現與IPO後的市場反應

近年財務狀況:Figma在近2~3年內保持了高速的業績成長。2022年公司的年經常性收入(ARR)據估計已達數億美元規模;進入2023-2024財年,營收成長更為亮眼。根據其提交的IPO資料顯示,2024年Figma實現營收7.49億美元,較2023年成長48%(2023年營收約為5.05億美元)。高增長勢頭延續至2025年:該年第一季度營收2.28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大增46%,推算年化營收已接近10億美元規模。值得一提的是,Figma作為軟體公司擁有優異的利潤率結構,2024年毛利率高達91%。這意味着其雲端服務營運成本相對營收非常低,具有良好的規模經濟效益。
獲利能力方面,Figma 的獲利呈現由虧轉盈:2023 年在非正式口徑已接近損益兩平並小幅獲利;但因 Adobe 併購案終止引發的一次性員工股權補償,2024 年錄得約 7.32 億美元淨虧(屬非經常性)。剔除此類影響,主營已具備盈利動能。2025 年 Q1 淨利約 4,490 萬美元(較 2024 年同期約 1,350 萬近三倍),營業利益率 17%、自由現金流轉正,顯示「高成長+高營收品質」。資本結構穩健:幾乎無長期債務、IPO 前僅循環信貸;加上 2023 年底自 Adobe 取得 10 億美元解約金與 2025 年 IPO 募資,現金儲備充裕,支撐後續擴張。
估值與市場反應:儘管已展現盈利曙光,Figma目前的股價水準相對其現行財務數據而言反映出非常高的成長預期。Figma初始IPO定價為每股33美元。上市首日,市場需求熱烈,股價開盤即大漲到85美元左右,收盤報117美元附近,較發行價暴漲約250%。按收盤價計算,Figma市值約為570億美元,幾乎是2022年Adobe收購報價200億的三倍。此次IPO募資約15億美元(發行新股加上原股東合計出售近3,700萬股,共計融資約43億美元)。如此亮眼的首日表現,使Figma成為2025年最受矚目的科技IPO之一,凸顯資本市場對其遠景的高度看好與信心。
4. 未來展望與成長看點
產品創新與擴展:
展望未來,持續的產品創新將是Figma增長的核心引擎。Figma不滿足於只做UI設計工具,而是致力於打造產品團隊的一站式協作平台,即所謂「產品團隊的作業系統(OS)」。過去幾年中,Figma陸續推出了多款新產品和功能:
2021年的FigJam數位白板幫助團隊進行遠端頭腦風暴和流程圖繪製

2023年的Dev Mode為開發人員提供了在Figma中直接查看代碼與資源的環境
2024年起測試的Figma Slides讓產品團隊可以在Figma中協作製作簡報
Figma Sites則嘗試進入免程式設計的網站構建領域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Figma正大舉投入人工智慧(AI)技術來強化其產品功能。2023年底Figma收購了一家AI設計初創公司Modyfi,並迅速將生成式AI整合進旗下產品,用於智慧自動布局、內容生成等場景。2025年的產品更新中,Figma發布了Figma Make(AI輔助的設計原型及代碼產生工具)、Figma Buzz(為品牌行銷打造AI加持的內容創作工具)以及Figma Draw(加強型的向量繪圖與插畫工具)。這些舉措表明,Figma正從單一的設計協作工具,擴展為涵蓋設計、原型、開發、行銷等多角色協同的全方位平台。隨著一個平台能滿足團隊更多需求,客戶黏著度和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都有提升空間。公司披露截至2025年第一季已有76%的付費客戶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Figma產品(較前一年同期的64%顯著提升),顯示多產品策略的成功。
市場擴張與客戶滲透:
在市場拓展方面,Figma仍有大量機會將版圖推向新領域和更深層的企業級市場。首先是地理市場的擴張:目前Figma超過一半的營收來自美國以外的地區,公司計畫利用此次IPO募集的資金進一步加大全球市場推廣力度。特別是在亞太、新興市場等地,隨著UI/UX設計需求的提升,Figma擁有廣闊的增長空間。同時,Figma正著手符合各國企業與政府採用其協作雲工具所需的合規認證。這將有助於Figma打開政府機構、金融醫療等高度監管行業的市場大門。
遠端協作設計市場定位與機會:

遠端與混合辦公已成常態,跨地協作需求長期存在;Figma 作為瀏覽器原生協作先驅與領導者將持續受益。一方面,企業數位轉型未完成,仍有大量設計團隊尚未全面上雲,形成新增用戶;另一方面,既有客戶擴用與升級帶動內生成長,NDR 約 134% 顯示高黏著。隨著公司強化安全、治理與合規等企業級能力,更多傳統大型企業有望大規模導入,進一步提升滲透與營收。
競爭與風險:
Figma在招股書中坦承,快速演進的AI技術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競爭者,公司未來未必能在所有創新領域保持領先。這種坦誠也提醒投資者,需要關注Figma如何應對AI浪潮下潛在的新競爭。此外,作為一家上市公司,Figma還需證明其可以在保持創新步伐的同時,兼顧盈利能力的持續提升,滿足資本市場對營收增速與利潤率的雙重期望。特別是在極高估值下,市場將密切關注Figma的季度表現是否符合高增長預期,以及管理層在費用控制和盈利拓展上的執行力。
總的來說,Figma憑藉其深厚的產品創新實力、龐大的用戶基礎以及先行者優勢,在遠端協作設計領域建立了牢固的護城河和品牌知名度。短期內,公司在設計協作市場的龍頭地位較難被撼動。在IPO之後,充裕的資本將允許Figma加速產品研發和市場擴張,進一步鞏固其領導地位。同時,Figma對自身定位的擴大(從設計工具到產品開發全流程平台)意味著其總體潛在市場(TAM)將大幅擴張,為未來營收提供更多成長動能。在樂觀情景下,Figma有機會成長為類似Adobe那樣橫跨多領域的軟體巨頭,在設計、生產力及協作軟體市場佔有一席之地。而即便在更謹慎的展望下,Figma作為新一代協作設計工具的代名詞,其遠端協作設計市場的王者地位和持續成長潛力,仍使其成為資本市場上備受矚目的成長型公司之一。

*以上言論僅為個股資訊分享,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具有風險,須審慎評估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