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飛機租賃產業最新發展(2025年2月~5月)
2025年初以來,全球航空租賃市場持續復甦並展現強勁動能。航空旅運需求維持高檔,2025年全球乘客流量持續增長,商務旅遊回溫且消費者的國際旅遊意願強勁。航司財務狀況大多穩健,預期2025年航司整體盈利穩定,但仍可能出現少數航司違約情形。飛機供給方面,OEM 新機交付仍受供應鏈瓶頸制約,空中巴士與波音的生產交期延宕持續,使市場出現供不應求現象。部分航司因新機延誤而延長現有機隊服役期,也推升了二手機的租賃需求和殘值水準。
在此供需失衡背景下,飛機租金水平保持上升趨勢。租賃公司反映,續約和新租約的定價提高,使租賃收益率改善,可部分抵消利率上升帶來的融資成本壓力。同時,二手飛機交易市場活躍,飛機轉售價格堅挺,2025年二級市場的資產出售利潤可望保持強勁。例如,AerCap 在2025年第一季出售資產實現未槓桿處理的出售利潤率達35%,相當於帳面價值2.3倍;Air Lease 也在該季出售16架飛機獲利6,100萬美元,顯示二手機市場行情有利。
融資環境方面,雖然利率較前幾年高企,但2025年航空金融市場資金充裕且穩定。各國銀行獲利增加促進放貸意願,政府政策亦維持經濟刺激,不致出現信貸緊縮。2024年因新機交付不及預期,航空業整體融資需求略低,但隨著2025年交付量上升(預計空巴2025年交付超過800架、波音產量提升),航空業融資需求將相應增加。航空租賃公司普遍維持良好信用評級,Morningstar DBRS 預計2025年租賃商的信用展望穩定。大型租賃商持續受惠於投資級評級,積極發行無擔保債券並延長債務久期,同時航空金融市場出現更多元化工具(如2024年下半年以來航空資產證券化<small>(ABS)</small>債券發行回溫,預計2025年將達約80~100億美元規模)。
在趨勢與機會方面,全球機隊中租賃占比已達約50%。航司為保有財務彈性,傾向以經營租賃引進新機,租賃滲透率仍有提升空間。租賃公司著眼於年輕機隊帶來的環保與經濟效益,普遍投資新世代機型:如 SMBC 與 AerCap 機隊中約70%~75%為新技術機種。這符合ESG潮流與減碳需求,因新一代窄體機相較前代省油至少15~20%。ESG趨勢方面,各大租賃商訂立2030年及2050年減碳目標,並積極參與綠色融資及支持航司採購**永續航空燃料(SAF)**等措施。例如,AL、AerCap等紛紛發行可持續發展債券,用以資助節能機型的採購。業界共識認為,氫能與電動飛機在2030年代中期前難以大規模商業應用,短期減碳主要仍仰賴現有機種效率提升及SAF使用。SMBC 指出未來十年內不太可能有全新世代的主力客機問世,航空業在2040年前仍將以現有窄體平台升級為主,SAF將是減排「主力解方」。
整體而言,2025年航空租賃產業處於「供給有限、需求旺盛」的有利局面。租賃公司享有較強的議價能力,體現在更高的租金收益和出售利潤。不過,同時須關注風險挑戰:包括全球經濟放緩對旅遊需求的潛在衝擊(若經濟轉弱、票價高企可能抑制部分旅遊需求),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可能再度造成資產受損或市場分割。例如,俄烏戰爭導致的資產損失陰霾尚未完全消散,一些地區性的衝突(如中東局勢)和貿易爭端仍可能影響飛航與租賃市場。總的來說,本期產業展望趨於樂觀,可謂「逆風可控,順風強勁」。大型租賃商2025年的盈利表現可望保持亮眼,為投資人帶來相對穩定的收益。
AL 最新財務狀況與表現
Air Lease Corporation(AL) 2025年第一季財務表現強勁,總收入創單季新高。該季營收為7.382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1%。其中,核心的租賃收入達6.4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5%,主因機隊規模持續擴張,部分被租約終止減少導致的終止收入下降所抵銷。另外,飛機銷售及相關收入貢獻0.93億美元,同比大增90%;AL 利用二手機市場行情,在一季度出售了16架飛機,取得6,100萬美元處置利得,相較去年同期出售5架獲利2,300萬美元,大幅提升。強勁的租賃主業加上出售收益,使總營收達歷史新高水準。
盈利方面,AL 第一季錄得淨利潤3.65億美元,合攤薄每股盈餘(EPS) 3.26美元,較2024年同期淨利9,700萬美元(EPS 0.87)大幅成長。此主要受一次性收益提振:2025年3月AL與保險公司就俄羅斯原先機隊索賠達成和解,確認淨收益3.32億美元,並在季後收到2.267億美元現金。扣除這類一次項目影響,AL 調整後稅前淨利為1.69億美元(調整後每股盈餘1.51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16%。這反映基礎業務利潤穩健提升,主因機隊擴張推動租金收入增長。該季AL 調整後稅前利潤率約為23%,略高於去年。毛利率亦維持在高檔水平(約58%),顯示AL 擁有成本控制及資產處置的良好成果。同時,AL 資產報酬有所提升:巨額保險和解款入帳後,公司單季股東權益報酬率衝高至約20%,剔除一次性項目的經常性權益報酬率約在10%上下,表明資本運用效率健康。
從資產負債表觀察,截至2025年3月31日,AL 資產總額超過320億美元。其中機隊淨帳面值達歷史新高,反映近年持續接收新機並保有較年輕機隊。期末自有機隊數量為487架飛機,較上季增加(當季接收14架新機,投資額超過8億美元)。平均機齡僅4.7年,平均剩餘租期7.2年,機隊年輕且租約穩定。另有57架飛機由AL代管。在訂貨方面,AL 手握255架新機訂單(含Airbus與Boeing,各型號以節能窄體為主),交付期橫跨2025~2029年。負債與資本方面,第一季末負債總額約200億美元,其中債務淨額198.9億。AL 採取積極的資本結構管理:債務中97.3%為無擔保融資,77.6%為固定利率,綜合平均融資成本約4.26%。公司近期將大額循環信貸額度提升至82億美元並展延至2029年到期,確保充裕流動性(季末可用流動性達74億美元)以因應未來交付和業務拓展需求。AL 保持適度槓桿比率,目標淨負債股權比約2.5~3倍,目前處於該範圍下限,使公司在配置資本(購機、還債、回購或配息)上更具靈活性。
現金流方面,2025年第一季 AL 營運現金流顯著提高。AerCap 該季營運活動現金流達13億美元;相較之下 AL 未公布確切數字,但隨著租金收入增長和保險理賠金流入,預期營運現金淨流入呈強勁態勢。投資現金流則反映資本支出高峰:AL 一季度購入14架新機,資本性支出約8億美元。此外出售16架飛機回籠現金5.21億美元。整體來說,公司透過「出售舊機-接收新機」的動態資產管理,維持機隊年輕化同時管理資金周轉。融資現金流方面,AL 利用強健投資級評級(S&P:A-,Fitch:BBB)保持低成本融資優勢。2025年初至今,公司發行多筆無擔保債券並動用循環信貸,為交付提供資金;同時 AL 也提高股東回報,董事會在5月批准季度股息每股0.22美元,將於7月支付。未來若有多餘資金,管理層表示將考慮股票回購等方式適度回報股東。
總結而言,AL 最新財報展現穩健成長特徵:收入創高、核心租賃業務平穩擴張、資產處置獲利豐碩,且一次性理賠款顯著增厚帳面資本。公司資產負債表強健,債務結構優良且流動性充沛,足以支撐後續機隊擴張。雖然利率上升推高利息費用(AL 該季利息支出增至1.68億美元,同比上升,略微壓抑利潤率),但租金收益率同步走揚,有效對沖成本上升。管理層對前景保持樂觀,強調全球範圍租賃需求殷切,尤其北美以外市場表現強勢(AL 約87%的業務佈局於北美以外地區)。再加上燃油價格回落、美元走弱等利好經濟因素,支撐航空業景氣,AL 短中期盈利前景正面。
與主要競爭對手之比較
全球航空租賃市場由少數幾家龍頭主導,其中Air Lease(AL)與AerCap(AER)、SMBC Aviation Capital為主要競爭者代表。以下從規模、機隊結構、獲利能力與融資策略等方面將 AL 與上述對手比較:
規模與市占:AerCap 透過2021年併購GECAS後躍居業界龍頭,資產規模和機隊規模遠超其他同業。截至2025年第一季,AerCap 資產總額約730億美元,機隊(含訂單與管理)合計約3,500項航空資產,其中包含約1,700架飛機,以及逾1,000台發動機與300架直升機。就飛機數量計,AerCap 自有加管理飛機約1,700架,規模是AL的3倍以上。SMBC Aviation Capital 在2022年併購Goshawk後規模大增,成為全球第二大租賃商。截至2024年9月底,SMBC 自有機隊516架,管理飛機224架,合計約740架。若包含其訂購中的飛機,SMBC 總機隊規模接近1,000架。相較之下,AL 自有機隊487架、管理57架,合計約544架飛機,另有255架訂單在手。以下表格彙總三者在機隊規模和結構上的比較:
       指標              Air Lease (AL)        AerCap (AER)                                       SMBC Aviation Capital
自有機隊數量    487 架(2025 Q1)   ~1,700 架(含管理及訂購,2025 Q1)    516 架(2024/9/30)
受托管理機隊    57 架                          約 300 架(估計)                                    224 架
訂購中機隊        255 架                        356 架                                                      約 260 架(合計機隊近 1000 架)
資產規模           約 $320 億美元          約 $730 億美元                                         約 $327 億美元
窄體機佔比       約 72%                       約 90%                                                     85%
信用評級          Fitch: BBB;              三大評級均為 BBB+                                  S&P: A-;Fitch: BBB+
                        S&P: A- 
表:AL 與主要競爭對手之規模及機隊結構比較。窄體機佔比以資產淨值或數量估算。
從上表可見,AL 在資產與機隊規模上略小於SMBC,約為AerCap的四成左右。機隊組合方面,三家公司皆以窄體客機為主流:AL 約七成為窄體(352架窄體對135架廣體);SMBC 則達85%為窄體,新技術機型佔其投資組合淨值的70%;AerCap 憑藉龐大訂單和投資組合,新世代機型比例約75%,且擁有廣泛的資產類別(包括貨機、發動機、直升機)。平均機齡方面,AL 機隊年輕(4.7年)明顯優於AerCap(7.5年),SMBC 雖未公開但隨併購Goshawk汰換老舊機,相信機齡亦在6年左右,整體偏年輕化。機隊年輕意味著較低的維護成本和較高的未來殘值,這也是AL和SMBC等後起之秀側重新機投入的戰略成果。
獲利能力:三家公司的盈利水準皆居於產業領先,但AerCap 因規模效應在絕對利潤上遙遙領先。2025年第一季,AerCap 營收達20.8億美元(同比+2.9%),淨利6.43億美元,同比增長6.4%,淨利率約31%。AL 同期營收7.38億、淨利3.65億美元,淨利率近50%(若扣除一次性保險理賠則經常性淨利率約18%)。SMBC 由於未上市未公布季度數據,其截至2024年9月的半年度稅前盈餘為2.75億美元,較前年同期增長16%;若無重大一次性損益,推算全年淨利規模約在5億美元上下,與AL相當。從利潤率看,AerCap 憑藉規模和成本優化,維持30%以上的淨利率水平。AL 調整後淨利率約17-18%,略低於AerCap,但AL透過出售資產獲利、有效租金定價,也展現出接近同行的盈利能力。SMBC 受益於低融資成本(母公司銀行背景)和年輕機隊,稅前利差約4.7%,與同業相當。股東報酬方面,AerCap 2025年Q1年化ROE達15%(調整後16%);AL 若剔除特殊收益,ROE約9~10%,尚低於AerCap,但考量AL資本結構更保守,實際槓桿較低,此ROE已反映相當穩健的盈利效率。
融資與資本策略:三家公司均以無擔保債券融資為主,保持高信用級別,確保低資金成本和財務彈性。AerCap 在2023-2025年間陸續被三大評級機構調升至BBB+,最新獲Fitch上調至BBB+(與SMBC齊平)。SMBC 在母公司支持下甚至獲得S&P A-評級,屬業界頂級水準。相比之下,AL 的評級略低一級(Fitch: BBB,S&P: A-),但仍屬投資級中高等。在資本結構上,AerCap 的財務槓桿適中,2025 Q1調整後負債權益比約2.4:1。AL 淨負債權益比接近2.8:1,仍在公司目標範圍內且低於疫情前水準。SMBC 做為銀行系租賃商,可能適度運用股東貸款等,使其廣義槓桿略高但整體風險可控。三者都強調以固定利率、長年期債務匹配長期資產:例如 AL 固定利率佔債比達77.6%,平均融資成本僅4.26%;AerCap 亦在Q1發行15年期債券,並獲所有三家評級上調為BBB+,表明資本市場對其風險承受度的信心。
此外,AerCap 和 AL 均積極股東回報:AerCap 2023-24年啟動大規模庫藏股計畫,2025年Q1再回購5.7百萬股,金額5.58億美元;並宣佈新的5億美元回購額度。AL 雖未實施回購,但穩定提高股息,最新季度股息年增10%達每股0.22美元。SMBC 由於非上市,公司利潤多用於擴張再投資,但其背後股東SMFG可提供資本支持,使SMBC有能力進行大型訂單和併購(如前述收購Goshawk)。機隊管理策略上,三者皆採取「訂購新機+售出舊機」雙軌模式。AerCap Q1 資本支出15億美元購置13架飛機+35具發動機+1架直升機,同期出售資產177架次,獲利顯著。AL Q1接收14架新機並出售16架舊機,保持資產年輕。SMBC 則在半年內簽署35架A321neo租約並出售約4億美元中齡飛機,且規劃進一步出售11億美元資產以優化組合。可見各家都在利用當前強勢市場積極調整投資組合,淘汰較舊資產換入高需求的新機,提高整體組合價值與收益。
總體而言,AerCap 憑藉規模優勢在營運效率和獲利絕對值上領先,同時資本回饋股東力度最大;SMBC 得益於股東資源與高信用評級,資金成本最低,機隊年輕化程度高;AL 作為創業型的上市公司,特色在於高度成長性與靈活性,透過精挑訂單和客戶多元布局,在獲利增速和資產周轉上表現出色。未來,這三強將繼續瓜分主要市場份額,各自在市場定位上略有差異:AerCap 側重全方位佈局(含貨機、發動機等)並服務全球300家以上航司;SMBC 深耕年輕窄體機市場,聚焦高信用等級承租人尤其亞洲市場;AL 則強項在與航司建立長期關係,提供新機直購與銷售回租並重的綜合解決方案,在北美、歐洲、新興市場均衡發展。這些差異使得各家公司在競爭中找到自己的利基,同時也確保了整個租賃生態的多元與穩定發展。
未來展望:成長動能、ESG 與技術變革
展望未來,航空租賃產業與AL本身都具備多項成長動能和新挑戰。需求動力方面,全球航空客運預計持續增長:IATA預測2025年客運量將超越疫前高峰,在中美和亞太市場引領下擴大。這將驅動航司機隊擴張及更新需求,利好租賃業務。許多航司為避免資本性支出壓力,會優先選擇租賃新機,加上供應鏈制約導致航司難以及時拿到廠商新機,也傾向透過租賃公司取得可用飛機。因此,預計租賃滲透率(以租賃方式營運的商用機佔比)將進一步提升。目前約全球一半機隊為租賃,未來數年或可逼近55-60%。AL 已將2025年全年新機交付展望上調至30-35億美元規模(約全年交付60架左右)。公司訂單已100%安排至2026年底前交付的飛機均已出租,2027年底前交付的也已簽約89%,顯示手中訂單大部分有承租人鎖定。新興市場亦是成長推力,AL 表示其業務87%在北美以外,特別是亞洲和中東需求旺盛。例如印度、東南亞新興航司的崛起,以及中東大型航司機隊更新,都創造大量租賃機會。
在ESG與環保趨勢方面,航運業減碳目標日益緊迫,租賃公司扮演重要角色。AL 和同業皆致力於打造低碳機隊:採購高效機型(如A320neo、737 MAX、A350、787等)以降低每座公里碳排放。據統計,AerCap 旗下機隊有近90%是主流高效機種;SMBC 機隊價值的70%為新技術機型;AL 平均機齡4.7年,在同業中名列前茅。這些年輕機型相較舊世代可減少15-20%的燃油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符合航司節能降耗需求。租賃公司也開始支持SAF發展,例如與承租人合作在租約中加入SAF使用條款,或投資SAF生產企業。未來,監管機構可能要求金融業者披露資產碳強度,租賃商擁有較低碳足跡的資產將更受投資人青睞。AL 近年已多次發行可持續發展債券,募集資金專款購置節能飛機,這類舉措有助於吸引ESG資金並降低融資利差。總之,ESG已成為航空租賃戰略核心之一,擁有環保機隊的業者將在永續轉型中取得先發優勢。
技術變革方面,中長期最受關注的是替代燃料與動力。雖然氫能飛機概念火熱,各大OEM預計在2035年前推出中短程氫動力原型機,但SMBC 等業者認為氫能與電動技術在2040年前只適用小型航機,對主流客機減排貢獻有限。相反,SAF可直接用於現有飛機,減碳效果立即且不需更換機隊,被視為2030年前減碳關鍵。租賃公司可能參與SAF長期採購合約或與航油供應商合作,確保承租航司獲得穩定的SAF供應。另方面,新機開發趨勢放緩:如前所述,SMBC 預期未來10年不會有完全顛覆性的全新窄體機型,波音737和空巴A320系列已趨近改良極限。這意味著現役新一代機型(A320neo系列、737 MAX、A350、787等)將在未來十年以上保持主力地位。對租賃公司而言,持有這些最新世代機種將確保資產價值穩定,並避免技術淘汰風險。在研發端,AerCap 和 AL 等均與OEM保持密切合作,關注新材料、新動力技術進展,但投資決策上將保持審慎,待技術成熟和商業模式清晰後才會大規模訂購新概念機。就OEM交付近況看,2025-2026年波音和空客將努力提升產能,但供應鏈瓶頸可能持續到2026年。因此租賃公司手握訂單的價值更顯突出:例如AL擁有大量A321neo和737MAX訂單,由於航司直接下單需等候多年,租賃公司可扮演縮短交付週期的供應角色,預期相關機型在未來數年仍供不應求。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新機交付回升,租賃商需提防資產供給增加對價格的影響。目前市場合約租金與殘值高企,但一旦產能恢復、舊機退役節奏加快,二手機市場可能回歸正常化。因此AL等也適時加快出售中老齡飛機鎖定當前高價,將資源轉投新機,以降低未來殘值風險。
綜上,未來幾年航空租賃業的前景以審慎樂觀為基調:航空出行需求穩增、租賃滲透走高,新技術機型暫無顛覆性改變,租賃公司得以憑藉現有業務模式獲利。同時ESG轉型與科技演進為行業注入長遠發展動力。對 AL 而言,其廣大的訂單資源和年輕機隊將讓公司有能力把握市場增長紅利,在承租人需求旺盛時迅速擴張版圖;但亦須保持對技術趨勢的敏銳度,在適當時機調整資產策略,確保資產組合不因技術淘汰或環保法規而貶值。整體而言,AL 與產業未來數年的成長動能充足,但也必須平衡風險,以穩健步調迎接航空業下一輪周期。
主要風險因素分析
雖然航空租賃產業處於上行階段,AL 也展現強勁業績,但投資人仍需留意多項風險因素可能影響公司表現:
- 利率波動風險:飛機租賃屬資本密集行業,倚重舉債融資來購機。全球利率在2022-2024年大幅上升,導致租賃商融資成本攀升。雖然2025年起利率水準趨於穩定甚至有見頂跡象,但若通脹反覆導致主要央行進一步緊縮,AL 的利息支出將續增,可能壓縮利差和利潤率。AL 目前約22%債務為浮動利率,未來利率上行將即時推高融資成本。此外,利率上升亦提高承租人融資購機成本,增大航司財務壓力,間接影響租賃需求及資產價值。在高利率環境下,投資人傾向要求更高回報率,進而拉低飛機評值,造成潛在殘值風險。
- **承租人信用及違約風險:**航空業素以週期性與高槓桿著稱,航司經營易受油價、匯率、疫情等衝擊而出現財務困境。儘管目前多數航空公司財務表現改善,但市場仍可能出現個別航司破產或重整案例。對租賃公司而言,承租人違約將導致應收租金損失、飛機收回再出租的時間與成本,以及可能的資產減值。尤其是若大型承租人(占比高者)違約,衝擊更大。AL 雖擁有全球多元客戶(約120家以上,最大單一客戶占比低),但仍需密切監控信用風險。一旦航司違約,AL 需快速將退租飛機重新配置,以將損失降至最低。在疫情期間,AL 曾成功處理多起承租人重整案例,未來此方面經驗仍需派上用場。投資人應關注AL前五大承租人的信用狀況及區域風險集中度。
- 殘值和二手市場風險:飛機作為耐用資產,其價值受供需及經濟壽命影響。當供給增加或需求下降時,飛機二手價格和租金可能下跌,租賃商持有資產的帳面殘值面臨減損風險。目前市場由於供應短缺,飛機價值高企,但未來若OEM產能大幅恢復、或新技術(如更省油機型)問世,都可能使舊款飛機貶值加速。AL 機隊雖年輕,但仍有部分A320ceo、737NG等上一代窄體機;到2030年前這些機型可能逐步退出主流航司機隊,屆時殘值回收需審慎評估。另外,寬體機市場較窄體更波動,目前AL 約28%機隊為廣體,尤其舊款如A330ceo、777-300ER等在燃油高價或碳稅環境下殘值風險較高。公司需透過提前出售或租約保障來管理這類資產風險。投資人應關注AL 季報中的飛機減損費用變化,以及管理層對資產未來價值的預期指引。
- **地緣政治與制裁風險:**國際政治局勢可以對航空租賃造成直接衝擊。2022年俄羅斯制裁事件即為前車之鑑:全球租賃商共損失數百架飛機滯留俄國,AL 亦有27架飛機被俄方扣留並最終全額減值。雖然AL 目前已追回約82%的保險理賠,但該事件暴露了地緣政治風險的嚴重性。未來類似風險可能來自中美關係惡化(若對中國航空業制裁,租賃商資產將受影響)、中東衝突升級、或地區戰爭導致飛航限制等。不僅飛機可能受損失去管控,相關不確定性亦使租賃公司對某些市場卻步,影響業務拓展。AL 的策略是一方面分散市場(目前在超過六大洲布局),另一方面密切關注國際制裁動態,避免將新飛機交付至高風險國家。投資人應留意AL 在財報風險因子中對地緣政治的闡述,以及公司在國別曝險上的調整。
- 其他風險:包括匯率風險(AL 租金多以美元計價,美元波動影響部分承租人付款能力,但近期美元走弱實際有利於減輕他國航司負擔);流動性風險(若資本市場環境驟變,租賃商需確保備有充裕現金和信貸額度支持訂單交付與再融資,AL 目前流動性充裕但仍需警惕市場劇烈波動);保險理賠風險(大規模事故或全球災難可能導致保險理賠不及時或拒賠,增加租賃商損失);會計與稅務政策變動(例如租賃會計準則變化可能影響財報關鍵數據);以及競爭風險(主要同業競相爭奪優質承租人和交易,導致租金收益率壓縮,特別是在二手飛機交易價格趨緩時)。這些因素均可能對AL的經營績效和資產價值產生影響,需要持續監控與應對。
綜合評估,AL 的風險總體可控:它擁有良好多元化的機隊和客戶組合,財務穩健、槓桿適中,風險管理經驗豐富。然而上述風險若出現極端情境,仍可能對公司短期盈利和長期戰略造成擾動。投資人在評價AL時,應同時考慮基準情境下的收益,以及風險情境下的損失可能性。
結論與投資建議
綜上所述,Air Lease Corporation 作為全球領先的飛機租賃公司之一,正處於產業景氣循環的上升階段,基本面表現強勁,未來前景向好。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財務業績亮眼,展現穩健成長與盈利能力提升。在全球航空運輸需求強勢反彈、飛機供給緊俏的背景下,AL 透過年輕機隊和大量訂單,抓住了市場機遇,實現收入與利潤雙增長。與主要競爭者相比,AL 雖在規模上略遜,但在資產品質(平均機齡低、租約長)和增長潛力(手持訂單豐富、地域布局廣)方面具備獨特優勢。公司管理層經驗豐富,風控意識強,財務政策審慎,使AL 在波動環境中依然保持投資級評級,這為其低成本擴張提供了保障。
估值方面,以2025年5月中旬AL股價約50美元計算,對應最新每股帳面價值約62.3美元僅0.8倍市淨率,顯著低於主要同業(AerCap約1.0倍PB,SMBC母公司內部估值亦在1倍PB以上)。在盈利倍數上,若考慮一次性收益,AL 過去12個月的調整後每股盈餘約在6美元左右,當前股價僅8倍左右本益比,相對大盤和產業平均具有吸引力。此外,AL 股息收益率約1.7%,略優於AerCap,提供一定現金回報。市場分析師對AL 普遍維持「買入」評級,2025年平均目標價約在55~56美元區間,反映出至少10%以上的上行潛力。更樂觀者認為AL合理價值應接近其帳面淨值,隨著公司持續回收俄羅斯資產理賠並累積盈餘,帳面價值未來仍將增長,按歷史正常估值可對應股價60美元以上。
我們認為,AL 當前估值水平未充分反映其基本面改善和產業順風因素。一方面,全球航空運輸週期上行將帶給AL數年的租金和資產價值支撐,公司收益有望穩定攀升;另一方面,AL 積極的資本配置(擴張機隊同時適度提高股東報酬)將提升每股價值。考慮到AL 的風險狀況仍屬可管理範圍,沒有明顯結構性劣勢,我們傾向於給予AL 正面評級。在投資組合中,AL 可作為一檔價值型且具成長性的標的:其穩定的經營現金流和資產支持提供下檔保護,而航空市場復甦與公司擴張策略則賦予上檔潛力。
投資建議: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對Air Lease Corporation持審慎樂觀態度,建議將其納入中長期投資組合。短期波動可能來自宏觀利率或市場情緒,但拉長時間看,只要航空出行趨勢不逆轉,AL 作為飛機資產的主要提供者之一,應能持續創造股東價值。我們預期未來12個月AL 股價有望趨向其帳面淨值,合理估值區間約在55~60美元。此價位對應2025年預期每股盈餘約9倍的本益比,在租賃行業屬合理偏低水準,具有吸引力。投資人可逢回調逐步布局,享受股息之餘參與公司成長。但需強調的是,航空租賃業仍有周期性風險,建議持有人定期關注油價、利率及航司經營等指標變化。如出現行業逆風(例如全球經濟顯著放緩或地緣衝突升級),不排除短線股價承壓的可能性。綜合評估,在當前資訊及假設下,Air Lease Corporation 的投資評等為「優於大盤」,我們對其未來發展保持信心,視其為航空產業復甦與成長的良好代理。投資人在做出最終決策時,仍應結合自身風險偏好與投資期限,審慎權衡。本報告建議僅供參考,後續如有重大變化,我們將及時更新觀點。
 
 
 發表
發表
 
                         
	                 我的網誌
我的網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