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章為教學APP功能或整理總體經濟與公司營運重點,非投資建議與任何買賣的邀約。
延續上一篇文章關於長輩商機,那就是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有一個議題很少被人提到的是退化性關節炎,這治療到最後還是必須仰賴人工膝關節。
根據澄清醫院中港分局王稚暉提到,國內超過五十歲的人口大約每兩人會有一人有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而目前主流還是以自費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為主。如果想以更好的材料與技術更換膝關節,自費通常介於十萬元到三十萬元之間,使用健保給付只要花一到兩萬元,其實真正的重點就在於手術品質。這邊先簡單科普一下,健保給付的手術方式為「全膝人工關節置換」,這會把前後十字韌帶及兩側半月板全部切除,對組織高度破壞將帶來更嚴重的疼痛及復健時程。至於自費可選擇「半膝人工關節手術」,最大優點是微創手術不會破壞健康韌帶且復原效果較佳,但費用就是要幾十萬起跳(有興趣可看詳細資訊並洽詢專業醫師)。
更直白來說,只要有錢當然選最好的醫療品質,至於人工膝關節正常使用可以撐多久,根據下面的衛教資訊分享是十到十五年以上。因此一位80歲阿嬤在十五年前換過一次人工膝關節,就得面臨第二次的更換,你認為高齡者會選擇健保補助的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嗎?顯然不可能,考量恢復力及破壞性,當然有高機率會選擇自費的半膝人工關節手術。換句話來說,過去時代的高齡者大概只要換一次,但隨著國人平均壽命越活越久,就會遇到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人工關節更換。
圖一:大部分人工膝關節的使用年限為十至十五年,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再來看看另外一則衛教資訊,目前台灣有350萬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超過七十歲以上更高達七成都有關節炎的問題。目前台灣人口平均壽命已超過80歲且未來高齡化趨勢將持續堆高壽命,因此換置人工膝關節相關商機及需求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對聯合(4129)專營人工關節耗材超過三十年就是相當好的商機。
圖二、台灣高達350萬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資料來源: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

⚠️ 本文章為教學APP功能或整理總體經濟與公司營運重點,非投資建議與任何買賣的邀約。
延續上一篇文章關於長輩商機,那就是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有一個議題很少被人提到的是退化性關節炎,這治療到最後還是必須仰賴人工膝關節。
根據澄清醫院中港分局王稚暉提到,國內超過五十歲的人口大約每兩人會有一人有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而目前主流還是以自費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為主。如果想以更好的材料與技術更換膝關節,自費通常介於十萬元到三十萬元之間,使用健保給付只要花一到兩萬元,其實真正的重點就在於手術品質。這邊先簡單科普一下,健保給付的手術方式為「全膝人工關節置換」,這會把前後十字韌帶及兩側半月板全部切除,對組織高度破壞將帶來更嚴重的疼痛及復健時程。至於自費可選擇「半膝人工關節手術」,最大優點是微創手術不會破壞健康韌帶且復原效果較佳,但費用就是要幾十萬起跳(有興趣可看詳細資訊並洽詢專業醫師)。
更直白來說,只要有錢當然選最好的醫療品質,至於人工膝關節正常使用可以撐多久,根據下面的衛教資訊分享是十到十五年以上。因此一位80歲阿嬤在十五年前換過一次人工膝關節,就得面臨第二次的更換,你認為高齡者會選擇健保補助的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嗎?顯然不可能,考量恢復力及破壞性,當然有高機率會選擇自費的半膝人工關節手術。換句話來說,過去時代的高齡者大概只要換一次,但隨著國人平均壽命越活越久,就會遇到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人工關節更換。
圖一:大部分人工膝關節的使用年限為十至十五年,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再來看看另外一則衛教資訊,目前台灣有350萬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超過七十歲以上更高達七成都有關節炎的問題。目前台灣人口平均壽命已超過80歲且未來高齡化趨勢將持續堆高壽命,因此換置人工膝關節相關商機及需求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對聯合(4129)專營人工關節耗材超過三十年就是相當好的商機。
圖二、台灣高達350萬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資料來源: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
聯合(4129):人工關節的台灣領導廠商
想觀察聯合的受惠程度,直接看營收就知道業績如何,因為公司當前的主要營收來自人工關節及脊椎產品。聯合2024年總營收為46.53億元並創下歷史新高,也是2020年新冠疫情後的連四年成長,同時繳出全年營收連四年新高的創舉。
圖三、聯合2024年繳出連四年成長的歷史新高,資料來源:阿格力價值投資APP。
細部觀察聯合最新的營收地區組成,美國貢獻整體營收接近三成的29%為首,歐洲地區貢獻約兩成為19%次之,而亞太地區貢獻14%為第三,前三大營收貢獻合計超過六成以上。從營收可以看出公司並非只在國內閉門造車而已,營收來自全球主要的大型經濟體不只代表產品質量夠高,也能賺到全球醫材商機。
圖四、聯合全球銷售包含歐美亞等大型經濟體,資料來源:聯合法說會。
從聯合年報找出更詳細的數據,近三年主力營收由貢獻超過三成的台灣拿下,總營收自2021年9.17億元成長至2023年12.19億元。不過歐洲則緊追在後,三年期間自6.24億元翻了一倍來到12.54億元,甚至在2023年超車台灣營收。再對照2024年前十月主力營收為美洲貢獻29%,這不難發現聯合全球銷售營運的優勢,每年都有無預期的區域跳出來貢獻業績並增加營運動能。
圖五、聯合營運佈局全球,資料來源:聯合2023年年報。
單看聯合單季毛利率從七成進步到近八成,搭配營收創高肯定讓投資人看到很難不心動,但營業利益率卻不到兩成是怎麼回事?其實聯合一直以來都靠自有品牌United打拼全球,加上持續投入資金研發包含膝關節、髖關節、脊椎固定器、骨科創傷等產品,因此管銷費用也燒得相當兇。根據2024年第三季季報顯示,單季推銷費用為17.7億並佔整體營收53%,等於每賣一件產品就要燒一半售價去打廣告,這當然是力拼自有品牌的副作用。聯合2023年年報也提到,目前美國四大品牌就盤踞七成以上的市占率,公司自有品牌在全球人工關節產業市占率不到1%,產業「小咖」推銷費用龐大自然也是無可厚非。
圖六、聯合推銷費用相當驚人,資料來源:阿格力價值投資APP。
那麼聯合努力燒錢推銷自有產品多年,到底效益性為何,從EPS表現就能立刻見真章。聯合2024年前三季EPS繳出3.48元、年增10.83%並創下同期新高,當然也有機會挑戰2023年所創下的全年4.5元新高,這當然跟海外市場逐漸打通銷售管道有關。想想一件事,如果你是一個美國醫生想採購人工關節,美國成熟的四大品牌佔比全球高達七成,對比一個不到1%的台灣品牌會選誰?肯定也是買美國貨。因此聯合燒錢能拓展一級戰區的美國市場其實相當不容易,不僅燒錢打通品牌知名度,也代表品質已經不亞於美國製造。
圖七、聯合EPS表現處於歷史高檔水準,資料來源:阿格力價值投資APP。
最後來看看股利政策及EPS表現,最近幾年呈現倍數成長,這當然也跟全球人口高齡化趨勢很有關聯性。2021年EPS繳出0.37元是近十年最低迷,原因是營收及毛利率與過往差不多,但推銷費用加碼燒到13.15億元的新高。在持續拓展銷售並累積全球銷售許可證帶動,雙管齊下的政策帶動營運出現明顯成長,營收、毛利率分別自2021年25.71億、71.6%成長到2022年31.69億、74.6%。而持續砸錢擴張的效應也沒有停滯,推銷費用也從2021年13.15億再度成長到2022年15.89億元,這不只帶動財報亮眼也開始加發股息。而2021年雖然無配息,但2022年EPS創下當時新高的2.84元,並在2023年決議發放現金股息2.28元也跟著創高。時間拉到現在,聯合2024年前三季EPS及全年營收均再度創高,2025年的股利政策當然也令人期待。
圖八、聯合EPS及股利政策在2022年以後明顯增溫,資料來源:阿格力價值投資APP。
據日商環球訊息有限公司預估,全球人工關節市場規模將從2022年172億美元成長至2029年272億美元,期間的年複合成長率為6.9%。總結來說,聯合近年營收年增率逼近兩成水準,在產業規模高成長又受惠全球高齡化趨勢明確,公司2025年的營運展望仍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