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所謂的「便宜價」不是跟自己的成本比,因為好公司的股價會隨獲利成長而上漲,存股族買股不用執著於一定要比持股成本低,只要買在相對低位階,長久下來就能有不錯的報酬率。
撰文:吳宜勳(老吳)
今(2024)年5、6月份,大盤幾乎三天兩頭就在創歷史新高,我身旁的許多朋友也都在說,現在指數太高,等跌下來再買股票。
我認為大盤在創新高時一定要更注意風險,因為不管獲利有多高,都禁不起一次重摔。舉例來說,當投入100萬元時,如果虧損達到50%剩50萬元,就要獲利100%才能回到原本的100萬元;若是虧損90%剩10萬元,那麼就要賺1,000%,也就是10倍才能回到原有的本金,這是相當困難的。
了解風險而非懼怕 苦等崩盤反而錯過
但難道大盤在高位階時,就只能先把錢握住,不再投入股市嗎?答案很明顯「不是」。注重風險沒有錯,但別忘記風險跟獲利往往是一體兩面,在股市裡,多數的獲利都是與風險共存。
我們要找到風險相對小,報酬有機會相對大的標的。當你一點點風險都不想承受,滿手現金的從大盤1萬8千點握到2萬2千點,期間也錯過了許多資產增長的機會。沒有期限的等待股市崩跌,其實也是個不小的風險。
有朋友問我:「我照著你的方式做,在股價跌下來時,慢慢分批買,盡量把成本降低,但現在持股都漲起來了,沒有比我的成本低,我都買不下去。」
其實我一開始也有遇到這個困擾,當股價上漲,我可以忍住不賣股,畢竟存股主要就是累積股數,比較難克服的是隨著股價上漲,成本也越墊越高,當成本越高,遇到股價大幅修正時,內心是相對難受的。
但也不可能當股價漲到比自己的成本價高後就都不買。如果你持有的是好公司,經過半年或1年後,股價隨著公司的獲利成長而漲高,這是很常見的事。
好公司股價長期向上 遇2情況就分批買進
那麼該怎麼買呢?我的習慣是遇到2種情況時買進:⑴下降趨勢;⑵盤整區間。這或許不是最有效率的做法,但我認為這是適合長線持有的買法。
以寶雅(5904)為例,附圖紅框區是我主要的買進期間,從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我分批向下買進,把成本建立在405元,之後寶雅一路漲回600元以上,這段上漲的過程,我僅觀察並等待股價修正,盡量不在持續向上漲的過程買進,因為有可能買到的是市場樂觀的情緒。
但我也清楚在沒有特別的利空下,它要再次回到我的成本價以下是有難度的,不該受到成本的錨定。我持續觀察直到2024年的5月,股價看起來是在盤整區間,當市場上都在關注AI時,它沒有受到太多資金的青睞,反而會是我想要加碼的時機。
再舉一個例子,台達電(2308)是個穩定成長的好公司,我在2022年4月到9月期間,分批買了一些零股,成本約建立在244元,接著股價一路向上來到最高388.5元,這期間我也是都沒買進,耐心等待機會。
買好公司勝率很高,但若也有好的價格,更能在投資的路上累積資產。我一路等到2024年的1月份,股價從最高388.5元修正了約100元來到288元,雖然離我的成本還有點遠,但當時以日線圖來看,股價已在季線、半年線與年線之下,對我而言,這也是價值投資參考的指標之一。
這邊再叮嚀一下,買在下跌趨勢時,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會跌到哪個位價、哪個時間點,所以除了拉長布局時間,也要設定該檔個股在持股組合中的占比,可以是5%,也可以是10%,就看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但絕對不能沒有限制的一直買下去,即使是大家認定的好公司,還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4年7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