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綜合各家企業召開法說會的內容,AI產業維持樂觀,多數公司仍認為今年成長率將達50%,甚至具有翻倍的動能,未來訂單也將更集中在相關供應鏈手中,面板則迎來2大賽事商機。
撰文:股他命
隨著去(2023)年第4季財報陸續公告,各家企業紛紛召開法說會。在眾多產業展望中,本文希望能為投資人指引一盞明燈。
目前各產業中無疑仍是AI成長性最強,緯創(3231)董事長林憲銘就提到,現階段總經與地緣政治衝突雖不樂觀,但緯創今年的AI業務將翻倍成長,並努力從代工定位轉向科技服務。
產業大老看好AI趨勢 PC市場迎來新格局
對AI展望樂觀的不只緯創,「電子五哥」(廣達、緯創、和碩、仁寶、英業達)大多抱持相似的看法,仁寶(2324)董事長許勝雄表示今年5、6月就會推出AI PC,將緊跟微軟(Microsoft)其後,AI伺服器會和輝達(Nvidia)、超微(AMD)與英特爾(Intel)合作,成為AI產品線最全面的公司之一。
宏碁(2353)董事長暨執行長陳俊聖也提到,AI跨入PC領域是重大的改變,PC原先扮演的角色是協助工作,但加入AI功能後能更進一步為消費者規劃生活行程,成為功能更全面的智能管家。
除了代工廠,IC設計產業也同樣受惠AI趨勢。聯發科(2454)執行長蔡力行透露,公司有多項AI相關的新產品會在2025年量產,且計畫將AI技術應用於車用與手機產品,目前是進行轉型的重要階段。
智原(3035)總經理王國雍也樂觀看待今年營運將逐季向上,公司已看到更多AI和矽智財相關的需求,對整體營運有相對高的掌握度。
面板有望價量齊揚 航運恐面臨運價回落
除了AI,目前也有不少產業在完成庫存調整下,整體營運出現新的轉機,面板就是最好的例子。友達(2409)董事長彭双浪認為,歐洲盃足球賽與巴黎奧運將成為今年面板產業的主軸,大尺寸、高規格電視面板需求必然會出現顯著回升,且AI PC與Windows升級所帶動的電腦換機潮也將使IT面板需求量回溫,今年面板產業將迎來價量齊揚的好光景。
大多數產業對2024年展望雖保持正向,但也有不少公司的看法相對保守。長榮海運(2603)董事長張衍義便提到紅海危機是短暫現象,未來若巴拿馬運河解除限航令,必定會壓抑航運報價,且目前整體產業仍面臨運輸量下滑與艙位過剩的困境,今年仍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陽明(2609)董事長鄭貞茂同樣表示紅海危機是且戰且走,5月過後運價很有可能就會開始回落。
根據上述各產業大老的展望,電子代工與IC設計受惠AI浪潮的趨勢相對較明確,而面板產業也隨奧運題材而有所轉機;至於紅海危機對航運產業所帶來的利多只是短期現象,須留意漲多後因產業雜音而出現修正的風險。
本文在附表中列出相關的電子代工、IC設計與面板個股,並從中挑出2間營運潛力較高的公司,分別是緯創與世芯-KY(3661)。
緯創(3231) 輝達帶動營運向上
緯創是全球前5大筆電代工廠,營收主要來自伺服器與筆電代工。緯創的伺服器營收主要來自緯穎(6669),目前緯創持有緯穎約43%股權,使緯穎貢獻緯創營收約28%。目前AI相關產品占緯創營收比重已超過10%,此為推升緯創2023年獲利得以逆勢成長、每股盈餘(EPS)達4.08元的關鍵。
基於緯創身為輝達AI伺服器基板的主要供應商,受惠輝達2024年營收預期較2023年大幅翻倍成長,可望帶動緯創AI營收占比往20%以上水準邁進,並帶動伺服器業務的營收與獲利同步升溫。
以近期營運來看,受惠輝達H200晶片預計將於2024年第2季出貨,且超微、特斯拉(Tesla)與各家資料中心業者皆對AI GPU(圖形處理器)需求持續向上,有助緯創整體營運逐季向上。
從技術面週線圖可看到,緯創近期股價已帶量站回月線,且各均線呈多頭排列,有助股價短線表現強勢,可望向前波高點161.5元反攻。
(點擊圖片可放大,以下同)
世芯-KY(3661) 陸續切入新供應鏈
世芯-KY的主力產品是20奈米以下製程的IC設計,是台積電價值鏈聯盟(VCA)的成員之一,每年都只會向台積電投片,因此在爭取台積電高階產能時較有優先權。目前世芯-KY超過80%營收來自高速運算,成立至今已經手超過500個專案,經驗比多數同業更豐富。
全球資料中心業者中,以亞馬遜(Amazon)2024年的資本支出金額最高,在ASIC(客製化晶片)AI伺服器的布局也相對領先,基於亞馬遜是世芯-KY最大的客戶,有機會成為世芯-KY 2024年營運主要動能之一。
隨著英特爾先進製程晶片的產能逐步拉升,市場看好英特爾將增加下單量並成為世芯-KY第2大客戶。另外,世芯-KY也預計將切入一間日系網路商、美系電子書大廠與美系電動車大廠的供應鏈,整體營運具有相當多元的成長性。
從技術面週線圖可看到,世芯-KY目前股價持續沿5日線爬升並站在各均線之上,短線在未向下跌破月線前可偏多操作。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僅示意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4年4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