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全球風電市場概況
台灣離岸風電,和十年前被戲稱為「四大慘業」的太陽能一樣
以現況來說
無法自給自足達成損益兩平
但這並不表示產業鏈中的各個供應商就賺不了錢
2017開始在歐洲出現2次政府0補貼風場開發
後續的盈虧值得關注(歐洲電價為台灣高3倍,情況不太相同)
且為了追求永續發展
各國政府還是卯足了勁來扶持(補貼)它
而在政府大撒幣的同時
許多廠商標到了好工程還是有機會撈上一筆
但一個大前提就是要盯緊能源政策的動向
先讓我們看看
全球風電設置容量成長趨勢(陸+海)
小辭典:
我們熟知的1度電=1KW使用一個小時的電量
能量(P)=功率(W)*時間(T)
1GW=1000MW=1000,000KW
所以一隻1MW的風力發電機滿載發電1小時
就相當於1000度電
直條圖高高低低看起來無趨勢可言
但其實裡面藏著許多故事
讓我們細細探究
2014-2015年:33,859-48,952(MW),成長率44.2%
一掃2013美國補貼懸而未決的陰霾
又加上中國、德國市場也蓬勃發展
因此裝置容量由33,859MW上升至48,827MW。
2015-2016年:48,952-62658(MW),成長率28%
去年(2014)爆發性的成長率主因是2013基期低所造成
2015成長率回復至28%,也算是相當不錯的
2016-2017年:62658-52414(MW),成長率-18%
呈現18%的負成長原因有三:
中國大陸調降陸域風電躉購費率
德國離岸風電額外補貼措施截止
英國離岸風電處於第二輪(Round 2)與第三輪(Round 3)區塊開發的交界期之因素
2017-2018年:52414-49219(MW),成長率-6.1%
令人失望的-6.1%成長率
起因為中國大陸電網建設趕不上風機設立
形成了建好風機卻無法發電的棄風現象
學到教訓的中國政府此後對新風場的審核變得嚴格
而中國又佔了全球約4成的市場所造成。
由以上講解我們得知
成長率高高低低基本上都是政策所影響
接下來我將帶大家探討:
✎離岸風機成本、供應鏈大解析
✎台灣能源政策:2025非核家園、風力發電政策
✎風電廠商的競合:國際&在地廠商
✎台灣風電廠商未來展望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CMoney 產業研究中心】新開張
若你不想錯過產業深度好文,請 點我 加入社團!
正文繼續 ...
✎離岸風機成本、供應鏈大解析
成本解析
離岸風電是複雜的工程
假設一隻風從建造到併入電網開始發電的成本為1000元
主要的成本可粗略拆解為7大項:
1.發電機組→370元(37%)
2.水下基礎→150元(15%)
3.專案作業與管理→50元(5%)
4.電力設備→90元(9%)
5.海事工程服務→250元(25%)
6.電纜→50元(5%)
7.預備金與保險→40元(4%)
供應鏈解析
發現風場開發大贏家
了解了風機成本後
我們在近一步解析背後的供應商是哪些
離岸風機為了因應惡劣的環境和強風
從上游原物料開始就很講究
因此塔柱需要中鋼(2002)的高強度鋼
葉片也需要上緯(3708)的高耐熱樹酯
有原物料後就交給下游廠商製作成各種零組件
這些廠商當然也包含生產齒輪箱、發電機等...
整枝風機零件做好後
則會交給服務廠商藉由施工船運到海上組裝起來
待開始發電後
則會有風場營運商來保養風機
確保不會發生太多的意外導致停機(發不出電)
如下圖所示
✎台灣能源政策:2025非核家園、風力發電政策
1.2025非核家園:
簡單來說就是20-30-50原則
為了達成民進黨政府非核家園的目標
我們必須捨棄2014年還占總發電量18.6%的核能發電
但向星星許願大家一起少用電18.6%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比須找其他的潔淨能源來填補核能的空位
其中蔡政府預定的KPI(績效指標)就是在2025前達成:
再生能源占比由4.9%提升至20%
會造成空汙的燃煤發電占比由30.1%降至30%
排碳量較少的燃氣發電占比由30.1%提高到50%
2.風力發電政策:
上述的再生能源其中一塊就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風力發電
讓我們繼續探究其中奧妙
過去十多年來
我國在陸域部分已設計了347部的大型電機(容量為684.4MW)
但也漸漸浮現出以下問題:
1.優良陸域風場被開發完畢
2.噪音、眩影、土地徵收造成民眾抗議
因此發展方向逐漸轉往被視為明日之星的台灣西部海域風場
根據行政院發表的「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
目標在2025要完成3GW的設置量
隨後公布的遴選與招標規模更是高達5.5GW
了解了政策方向後
我們來談談如何將大把大把的鈔票收進口袋
廠商出資興建電廠(花錢)開始發電後把電賣給政府(收錢)
而我國政府提供了2種付款方式
方案一:每發一度電就給5.8141元,連續20年
方案二:第1-10年發一度電給7.0622元;第11-20年每度電給3.5685
✎風電廠商的競合:國際&在地廠商
國際:企業聯盟,抗Seimens壟斷
離岸風機由於工作船缺乏
空氣中含鹽分會使機組容易故障
要在海面上修復風機等因素
使得技術和風險大幅的增加
目前主要由經驗豐富的幾家大廠寡占
舉例來說2010年
Siemens(西門子)和Vestas(維斯塔斯)的市佔率分別為31%和38%
而2011年由於Vestas陷入財務危及
離岸風電的開發進度大幅落後
使得Siemens的市佔率來到恐怖的79%
為了避免Siemens趕盡殺絕
進一部壟斷整個離岸風電市場
其他廠商紛紛尋求產業結盟來對抗Siemens
以下整理成表格
在地廠商:晚起步的廠商也能出頭天
先來看看全球廠商的市站排名(陸+海)
我們很遺憾的發現台灣廠商一家都沒上
那是因為台灣才剛起步的原因
不過沒關係
風力發電市場的特性為在地廠商具有很大的優勢
下面舉兩個例子說明
面對有20年老經驗的丹麥開發商(Siemens、Vestas)
中國和美國在地廠商是否能佔有一席之地呢
中國:
中國自從2005年推行70%自製率後
獲得爆炸性的成長,2011年中國國內
前五大廠商均為中國開發商(金風、華銳、聯合動力、明陽與東方汽輪機)
占有65%的市場,且很多國造產品也已銷往全球市場
美國:
愛迪生創辦的GE(美商)
底下之風電事業部GE Wind以30%的國內市佔率
穩坐第一名的寶座
了解到在地開方商基本上都能成為地頭蛇後
我們來看看在台灣其中幾位開發商的動態
先看看前些日子通過遴選的開發商有哪些
政府為了方便管理
會把內含很多不同工程的標案統一給開發商
再由開發商去思考哪些工程要自己做,哪些要分包出去
如上圖所示
幾家開發商中只有兩家是台商
我們分別介紹
中國鋼鐵(2002):
首先澄清一下
他是間台灣企業
股本非常大(1577億),因此股價變動小
近年來為了拿下離岸風電工程
成立了風電事業發展委員會
中期發展為投入風場運作與維修
長期則是拓展國外之離岸風電業務
初步已在今年了遴選中勝出
成為少數拿到風場開發的本土開發商
財務數據方面可以了解到
它是一間穩健不會出什麼問題的公司
而2018原物料盤價調整
可望降低成本,改善獲利
目前須注意的風險為中美貿易戰未果
台電(未上市):
相信大家一定都對這家公司不陌生
家家戶戶發出來的電都是從它而來
而它會在次遴選中勝出
成為少數幾家入選的廠商其實並不意外
第一,他財力雄厚不可能會倒閉
第二,現行的陸域風機大多數都是台電的建設
可以說是有一定的風機架設經驗
除了中鋼和台電以外
其他台廠雖然在第二波遴選中慘遭滑鐵盧
但6月還有一次參與競價的機會
我們也一並介紹:
上緯投控(3708):
本業為生產風力發電葉片的樹酯原料
亦為風場開發商
5年前成立子公司海洋風電公司
投標經濟部能源局「風力發電離岸系統示範獎勵辦法」
2016在苗栗外海完成台灣首座示範風機
2017/01兩大外商麥格理和沃旭能源入股海洋風電公司
2018/4參加遴選拿下海能風電378MW,但海鼎風場全數落選
此檔為2016新上市之股票,尚無足夠的財務數據可看出趨勢
力麗(1444):
相信許多投資朋友一定很納悶
一家本業為紡織的公司
怎麼會跟離岸風電扯上關係呢?
原來
力麗是一個底下有非常多事業群的大型集團
旗下子公司力麒(5512)轉投資的台灣綠色電力
和台汽電(8926,台電子公司)、日商紅丸、天力組成團隊
打算一起攻克離岸風電這塊大餅
雖然在日前的遴選中落敗
但力麒董事長郭淑貞表示仍會積極參預第三波的競價。
過去營收與EPS遞減
這是因為聚酯瓶片、聚酯絲長期虧損的緣故
但今年此2品項轉虧為盈
後續EPS有回升的希望
但此股風險性較高
✎台灣風電廠商未來展望
台灣在離岸風電的發展上算起步較晚的國家
要如何在引進國外廠商的同時
又能扶持台灣產業形成良好的產業鏈是一門學問
以下我們分兩個區塊討論
1.風電製造:
塔架、水下基樁鋼構部分
需消耗大量鋼鐵
而鋼鐵業中很大一部份的成本來自運輸
因此比起國外廠商
台廠擁有巨大優勢
2.風電服務與發電:
目前施工船、船隻動態定位系統、海上施工及後續的維修運做技術都是台灣所缺乏的
但幸運的是這些東西或技術都需要在地人才來施作
因此我們可以借重國外的施工及營運能力
例如先向歐洲租用或購買退役船隻
累積設置經驗及產業能量
3~5年後第一批的風機設置完成
台灣即可使用自行開發的工作船進行維修運做作業
✎產業近況更新(9/28)
低得標價成為能源轉型的助力
10-11月為簽約高峰期
6 月底離岸風電的競標結果出爐
由海龍團隊(由新加玻玉山能源、加拿大北陸電力合組)、丹麥的沃旭能源得標
得標價均低於台電售電均價 2.62 元(市場預期為 4 元)
顯示外資的技術、財務、風險的控管能力
也對台灣能源轉型提供極大的助力
這邊要特別注意的是,
6 月競標的得標者並不是供應商而是業者,也就是出資的人
業者再找供應鏈廠商來建設風電機
競標結束後,已陸續傳出業者將與供應鏈廠商簽約的消息:
像是丹麥的沃旭能源至今已和30家台廠簽訂60項正式合約
而近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也將與世紀鋼(9958)簽約
未來 10-11 月各家業者也將陸續完成供應商的簽約
後續的建設進度則須持續關注
浮動式離岸風電為未來趨勢
現今的離岸風電機多以固定式為主,只能裝在水深較淺的海域
而台灣海峽最適合發展風力發電的竹苗地區海域較深
較適合使用浮動式風電機(水深 50-100 M)
未來可能會與以發展浮動式風電機的日本廠商合作交流
✎4大重點整理:
1.離岸風機最花錢的部分為發電機組,佔了37%,而且材料的選用非常要求,例如高強度鋼、耐熱樹酯
2.蔡政府計畫在2025前要將再生能源占比由4.9%提升至20%,離岸風電招標規模高達5.5GW
3.國際開發商發展企業聯盟,抗Seimens壟斷,台商也需發揚自己的在地優勢
4.台灣鋼鐵業擁成本優勢,服務發電則具人力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