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應用急速成長,Palantir等領導廠商搶佔雲端運算與政府合約,市值翻倍卻估值壓力沉重,台灣投資人需審慎布局美股科技板塊。
AI產業近年高速發展,全球資本市場目光皆聚焦在少數雲端與數據平台巨頭上,包括Microsoft(MSFT)、NVIDIA(NVDA)等。然而,2025年最受矚目的莫過於Palantir Technologies(PLTR),其市值與股價漲幅堪稱科技股奇蹟,但也引發估值過高與獲利可持續性的反思。
Palantir本年度股價躍升超過300%,憑藉美國國防部近十億美元的整合大合約,以及NATO全面採用Maven AI系統,帶動政府合約業績激增。更重要的是其企業商用AI平台(AIP),透過技術「bootcamp」模式,將測試案轉正為規模部署,讓美國商用營收於Q2暴漲93%至3.06億美元,同期合約總值一舉躍升222%至8.43億美元;企業客戶數年增64%,顯示AI需求遠無止境。
分析師雖對Palantir持續成長表達看好,例如Piper Sandler將目標價調升至201美元,但也明確警告,現階段估值已遠高於傳統軟體同業。Palantir的GAAP本益比高達416倍,EV/EBITDA逼近700倍,價格/銷售比率更飆到121倍,分別勝過Microsoft、Alphabet(GOOGL)、Snowflake(SNOW)、Datadog(DDOG)。如此高估值意味市場對其未來成長預期近乎完美,但也不容許出現絲毫失誤。
除了Palantir,AI雲端與基礎架構供應商亦持續擴展業務。例如Oracle(ORCL)雖近來股價回檔,但新揭示的AI基礎設施營運利潤目標(2030年30%-40%),搭配高達1440億美元起跳的2030年收入預期,顯示各大雲端公有企業在AI浪潮下,成長與投資壓力並存。
部分分析師也呼籲投資人謹慎追逐急漲AI科技股,建議若非踩中商用、雲端等基礎建設「選股」,不宜盲目進場,而是偏向Microsoft、NVIDIA等現金流穩健、雲端與AI網絡生態底層建設者,避開估值泡沫過高的個體。
總結來看,美國AI科技領域確立了明顯的板塊分化:第一線平台、基礎建設、雲端運算、政府合約科技商強勢領漲,估值頻創新高;但市場對其持續執行力保持警醒,若營運與獲利成長後繼無力,極高本益比恐將成為回檔壓力。對台灣投資人而言,AI熱潮為跨國分散布局帶來新契機,但高漲估值與市場週期波動不能輕忽。未來一到兩年,AI產業馬拉松考驗,唯有策略性選股方可兼顧風險與報酬。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