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中央銀行示警AI板塊泡沫風險,美股總市值/GDP倍數不斷攀升,機構與投資人各擬避險策略,價值與成長ETF熱度不減。
人工智慧產業帶動美股科技巨頭表現近期再度刷新紀錄,隨著Nvidia(NVDA)、Microsoft(MSFT)、Apple、Alphabet等大型科技公司持續推高市值,美國股票總市值/GDP的「巴菲特指標」已突破200%,遠超1970年平均值85%,創下新高。不少分析師與央行代表警告,現階段美股整體估值已脫離基本面。IMF、歐洲央行(ECB)、英格蘭銀行(BOE),包括美國聯準會主席Powell均表態「市場高度估值」帶來金融穩定風險,擔憂如同2000年網路泡沫重演。
本週IMF/世界銀行年會,金融穩定議題成焦點。IMF總裁Kristalina Georgieva明確指出,「估值接近25年前網路泡沫的高點,若短線迅速修正,全球成長勢必受拖累、開發中國家尤受衝擊。」同時,多國央行會議、G7/G20聲明也將密切追蹤AI板塊市值走勢、金融槓桿及資本流動。ECB、澳洲央行、英格蘭銀行分別在9月、10月政策會議曾警示「嚴重市場修正」抑或「劇烈價格調整」風險已升高。
事實上,時至今日美股龍頭已非過去重資本產業,多以技術密集、自由現金流高的公司領航,讓指數本身防禦力上升。但同時AI開發、產業賽局帶來超速成長,令泡沫疑慮撲朔迷離。Bloomberg Economics認為,「AI既可能是泡沫,也可能是經濟成長的新火車頭。警示未必能影響受FOMO(怕錯過行情)心理主導的投資人行為。」顯示市場即使面對理性警告,資金仍持續集中於AI相關權值股。
在全球投資人戒慎恐懼中,長線資產配置策略被廣泛討論。專家建議,與其試圖預測市場反轉,不如規律分批投入資金、透過指數型ETF如Vanguard S&P 500 ETF(VOO)、Vanguard Growth ETF(VUG)、Schwab U.S. Dividend Equity ETF(SCHD)降低波動風險並分散資產。尤其在成長型股漲幅超標、大盤指標偏離均值時,透過價值與高股息ETF平衡成長與防禦,成為全球理財顧問的主流建議。
面對AI板塊為首的極端估值,以及宏觀經濟、貿易戰等多重不確定,機構投資人及一般資金均需提高警戒。未來若泡沫爆發,將對發展中市場及高槓桿投資者造成劇烈衝擊;但若AI產業延續高速增長,也可能帶動企業模式與全球經濟格局再洗牌。美股科技股泡沫與新趨勢,將持續成為全球金融穩定與資產管理的最大考驗。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