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動態】輝達黃仁勳斷言非泡沫,AI基建長牛啟動

CMoney 研究員

CMoney 研究員

  • 2025-10-09 06:27
  • 更新:2025-10-09 06:27
【美股動態】輝達黃仁勳斷言非泡沫,AI基建長牛啟動

黃仁勳直言泡沫論失焦,AI資本循環已轉入兌現期

Nvidia(輝達)(NVDA)執行長黃仁勳在CNBC專訪中淡化「AI泡沫」疑慮,指出當前與2000年網路泡沫截然不同,AI正進入以資料中心與運算基礎建設為核心的長週期擴張。受利多帶動,輝達股價收在185.04美元,上漲2.20%。市場焦點轉向兩大關鍵:超大規模雲端業者的資本支出能否持續轉化為收入,以及輝達在加速器與軟硬整合生態的領先幅度是否得以鞏固。

資料中心現金機器驅動成長,平台護城河鞏固領先

輝達核心業務為資料中心AI加速運算,透過GPU加速卡、網通與系統平台,加上CUDA軟體生態,形成高轉換成本的全棧解決方案。外電指出,輝達資料中心營收在2025會計年度第二季創下新高,帶動整體營收屢創紀錄,雖然成長動能首度出現降速跡象,但高毛利的AI加速器仍是營收與現金流主引擎。公司受惠於雲端客戶標準化升級與長約保量、預付訂單等機制,營收能見度提高;管理層以強勁現金流支援客戶擴建,進一步強化需求黏著度與生態鎖定效應。

連結資金與硬體供應,輝達入股xAI並挺OpenAI擴產

最新交易顯示輝達正把「供應商」與「資本夥伴」角色綁定。外媒報導,xAI於美國孟菲斯的Colossus 2資料中心採不尋常架構,資金與輝達硬體綁定,輝達投入約20億美元新股權,股價聞訊走揚。此外,市場先前消息指出,輝達規劃逐步對微軟支持的OpenAI投入最多1000億美元,用以建置至少10GW的AI資料中心,確保尖端系統滲透速度與產能兌現節奏。黃仁勳並坦言,OpenAI當前仍需籌資購買晶片,但其營收「呈指數級增長」,顯示應用層商業化正加速追上資本布局。

需求曲線再抬升,Blackwell熱度拉動新一輪建置潮

黃仁勳表示,過去六個月運算需求「大幅上升」,對新一代Blackwell架構GPU的需求「非常高」,產業正處於新一輪建置潮、甚至是「新工業革命」的起點。包括戴爾在內的伺服器夥伴將搭載Blackwell平台,強化輝達在高頻寬記憶體、先進散熱與網路堆疊的綜效優勢。管理層並提到,超大規模雲端業者本身已是約2.5兆美元體量、年度資本支出約5000億美元的生態,當GPU世代更迭與模型效率提升同步推進,成本曲線下滑可帶動更多用例進入可商轉區間,支撐下一步的需求外擴。

邊際泡沫與核心繁榮並存,關鍵在資本轉營收的節奏

市場對「AI是榮景或泡沫」仍存分歧,但核心共識在於轉換與斜率:資本支出需持續轉化為上雲與AI工作負載的可計費用量,同時單位成本下滑擴大可行用例池。若雲端AI收入占比穩步攀升且毛利不被補貼侵蝕,產業將更像行動與雲端的長軌道,而非2000年的重演。相對地,若折舊按時到、付費用量卻遞延,邊際訊號會先反映在估值而非機房牆內。外電並提醒,電力取得、併網時程與在地許可是新供應鏈瓶頸,歐洲對通用型模型供應者的合規義務也推長導入周期,均可能把認列往右移。

挑戰者加速進場,AMD與OpenAI結盟改寫競爭版圖

競爭面上,AMD宣布向OpenAI供應MI450機櫃級系統,預計明年開始出貨,外界估計可為AMD帶來「兩位數十億美元」級別收入,並可能透過條件式股權成為OpenAI持股方。這是除輝達外,第二家提供全棧AI硬體的供應商,意味高階加速器市場的價格與性能競爭將更積極。輝達的軟體生態與供應深度仍構成顯著護城河,但投資人需關注新平台量產後的交付節奏、單位成本曲線與客戶多元化趨勢是否影響市占與溢價能力。

估值並非九○年代翻版,領袖集中加劇波動風險

高盛估算,「七雄」過去24個月中位本益比約27倍(剔除特斯拉約26倍),較九○年代科網高峰約為當年一半水準;不過英國央行提醒,AI相關科技估值在多項指標上已顯偏高,市場對AI影響的樂觀預期一旦下修,指數將因權重集中而承壓。對輝達而言,任何把「加速」修正為「健康」的指引語氣變化,都可能帶來估值的即時重定價,這也是資金擁擠於少數領袖時的結構性脆弱點。

基本面與現金流正循環,風險在電力與過度擴張

從基本面來看,資料中心晶片、網通與雲端服務的現金轉換目前仍在正循環:更快的加速器、更密的高頻寬記憶體與更聰明的排程,持續壓低單位成本,擴大可商轉用例,帶動座席與用量擴張。風險在於資本過度超前需求與電力供應限制,前者會拉長投資回收期並侵蝕議價力,後者則把上線時程推遲數季。政策面如出口管制與歐洲合規新規,亦可能改變產品組合與毛利結構,投資人需密切留意。

股價維持多頭結構,指引與產能上線將主導波動

今年以來輝達股價約上漲四成,成為AI交易的風向球。最新收盤185.04美元、上漲2.20%,反映公司參與xAI大型融資、綁硬體供應的策略能加速需求落地。短線支撐來自Blackwell量產與雲端長單能見度,中期則取決於資料中心收入能否在資本支出放緩下仍維持高成長。若財測文字從「加速」轉為「序列化」或「消化期」,評價壓縮風險上升;反之,當成長加速且資本開支趨緩,將強化長牛敘事。

投資觀察三要點,轉換與節奏決定勝負

接下來的檢核點聚焦三件事。第一,使用率與收益結構,雲端AI用量需反映在可計費時數與平均客單價提升且不犧牲毛利。第二,供給與電力節點,關注機房併網時程、變電站啟用與區域電價,因收入跟著能耗走而非新聞稿走。第三,產品與生態節奏,Blackwell導入與後續平台節點是否帶來成本曲線再下移,並維持軟體生態的開發者黏著度。當以上三點同時成立,AI被證成為長期基建循環的機率上升,輝達作為龍頭的估值支撐亦更紮實。

延伸閱讀:

【美股動態】Fed會議紀要顯示降息預期強烈

【美股動態】輝達雲端毛利受測,長線訂單無虞

【美股動態】Cerebras撤回IPO申請後仍計畫上市

【美股動態】輝達黃仁勳斷言非泡沫,AI基建長牛啟動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文章相關股票
CMoney 研究員

CMoney 研究員

CMoney 團隊透過 AI 結合股市,每日提供重點股票的新聞事件,期望讓投資人更有效率找到各種投資標的的投資事實。

CMoney 團隊透過 AI 結合股市,每日提供重點股票的新聞事件,期望讓投資人更有效率找到各種投資標的的投資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