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產業正面臨多元共融慢速發展與領導人責任問題,呼籲業界領袖將多元化和包容性當作構建未來競爭力的核心策略,而不僅止於口號。
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持續顛覆傳統金融業商模式,全球關注點除了技術創新,更聚焦在組織文化與人才結構的深層變革。儘管新平台和業務模式迅速湧現,但多元共融的推動速度卻顯得相對緩慢,成為全產業面臨的隱形瓶頸。根據業界專家Monica Eaton(Chargebacks911與Fi911創辦人,現任Global Risk Technologies CIO)發表的分析,金融科技領域管理層依舊以單一族群為主,缺乏多元背景的不斷涌現讓創新風險加劇,市場與用戶需求也逐步分歧。
多元與包容不是口號,結構才是關鍵。Eaton指出,真正的產業突破,來自於將多元主義嵌入企業DNA,而不僅是招募「不同」的人選。為了有效促進女性及弱勢族群參與,領導者需承諾以績效、實力作為升遷標準;同時,應大力投資人才養成、基層教育並建立正向的工作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成功案例來自草根運動──如部分金融科技公司開辦針對高中生的程式教育,或向被標籤為「棄學」人士發放獎學金,證明了機會的分配遠比天賦更攸關產業發展。
人才信心缺口也是主要障礙。業界觀察顯示,許多具備專業能力的女性與少數族裔因「看不到榜樣」或缺乏實質導師資源,導致職涯卡關,並非因技能不足。Monica Eaton強調,直接傳承經驗、協助年輕專業者跨越自信門檻,比起繁瑣制式的HR制度更有效,這也促使領導階層必須主動加入導師行列,建立互助共成長的文化。
教育推進未來領袖版圖。目前,FinTech領域尚無明確的大學學位設定,專業多倚重實務磨練。因此,企業應自組培訓課程,甚至設置「金融科技學院」等新型態學習管道,允許非傳統背景、具高度同理心、協作力的人才進階到領導位階。此舉有助於開展金融領域新價值,包括資安、防詐(如MSFT與V等公司涉足的支付安全)及用戶體驗優化等。
產業現狀反映,多元共融尚未成形,而領導層改變刻不容緩。業界呼籲,將多元化徹底融入招募、升遷、企業文化與策略規劃,才能確保市場競爭力與創新能量不被同質化生態複製。金融科技之路,不應只由少數主導;多方力量匯聚,才是產業進化不可或缺引擎。展望未來,台灣、全球FinTech領袖如能正視多元挑戰,創新幅度與競爭力將有望躍升新高。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