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多少賠多少」實支實付縮水!該加買手術險補保障嗎?

周明芳

周明芳

  • 2025-10-07 18:23
  • 更新:2025-10-07 18:23
「花多少賠多少」實支實付縮水!該加買手術險補保障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
實支實付醫療險改革後,許多人開始關注手術險,尤其在門診手術、自費醫材開銷日益增加下,業務員常建議搭配投保。但手術險真的非買不可嗎,是否有其他方式可彌補缺口?
 
撰文:周明芳
 
去(2024)年10月起,實支實付醫療險迎來2項重大變革,其一是新保單皆須以收據正本申請理賠(可副本理賠保單停售),其二是民眾仍可購買多張實支險,但理賠金額以醫療總花費為上限。
假設A先生投保2張理賠上限各為10萬元的實支險,本次醫療費用為15萬元,則可透過第1張保單申請10萬元理賠,再請保險公司開立「差額證明」,向第2家保險公司申請剩餘的5萬元,兩張保單總計最高理賠15萬元。
在「花多少、賠多少」的原則下,過去用第2、第3張實支險理賠金當作薪資損失、看護與保健品開銷補償的觀念已經無法適用,加上新推出的實支險門診手術額度普遍偏低,所以現在很多保險業務員在銷售實支險時,也會建議保戶額外加買手術險,然而手術險一定非買不可嗎?
 

實支險最多領回實際支出 手術險可能獲取超額理賠

「手術險」是專門為住院及門診手術費用提供保障的商品,部分保單會附加特定處置(比如大腸息肉切除、體外震波碎石)、特定醫材(比如人工水晶體、人工關節)等理賠項目,依據個別商品的保單條款而定。聽起來是不是跟實支實付險的理賠範圍相似?不過手術險與實支實付險仍存在2大差異。
在理賠方式上,實支實付險是依收據理賠,實際支出多少,會在限定額度內理賠。手術險則是採定額賠付,依照手術項目不同,提供不同的給付比例。例如某張手術險的白內障水晶體置換手術給付10倍,假設保額2,000元,便會獲得2萬元的理賠金;部分手術給付倍數高,理賠金可能高於實際支出,相反地若有部分手術給付倍數偏低,則理賠金也可能低於實際開銷。
另一個差異是門診手術的理賠額度。實支實付險主要保障住院期間的醫療費用,早期不是每張保單都有理賠門診手術,隨著門診手術逐漸取代住院手術,實支險才開始將其納入理賠範圍。
不過在實支險變革之後,新保單的門診手術額度普遍落在1.5萬元上下,且手術與雜費的理賠額度共用。以門診手術就能解決的白內障水晶體置換術來說,若是選擇品質較好的自費醫材,理賠額度明顯不夠。
手術險的理賠方式如前述,是依據保單條款中手術(與附加處置、醫材)項目的理賠倍數而定,不會特別區分住院或是門診手術,有機會獲得比實支險更高的理賠金;兩者搭配,就白內障手術而言,選擇須自費3、4萬元的水晶體不是問題。
 

第2張實支險 首選「自負額」型保單

既然手術險能填補實支實付險的不足,新投保實支險的保戶是不是都該加買手術險?對此,保險專家認為還是應以實支實付險為主、手術險為輔來做規劃。
保戶可以先拉高實支險的保額(調高原保單額度或加買第2張實支險),有餘裕再考慮投保手術險,畢竟過去靠保單賺錢的思維已不符合潮流,而且買越多保單代表須付出更多成本,實支險能夠填補實際支出,相較定額賠付的手術險(理賠金可能少於支出)更能有效減輕醫療負擔。
若選擇加買第2張實支險(較推薦,可提高門診手術額度),CFP理財規劃顧問蔡政錩建議,可投保「自負額型」實支險,保費相對精省。「自負額」指的是保戶必須先自行負擔一筆金額,超過的部分才由保險公司理賠。最理想的規劃是保單的自付額能夠貼合第一張實支險的限額。
假設第1張實支險限額5萬元,第2張實支險的自付額為5萬元,總醫療支出為10萬元,則第1張保單理賠5萬元,第2張保單理賠超過5萬元之後的費用。可以避免因保障重疊多繳保費,達到保障效益最大化。
保險銷售話術多,如果業務員用薪資補償、門診手術理賠、自費醫材補貼等好處來建議你規劃手術險,不妨從上述概念衡量,找到最聰明的做法。
「花多少賠多少」實支實付縮水!該加買手術險補保障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文章出處:《Money錢》2025年9月號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花多少賠多少」實支實付縮水!該加買手術險補保障嗎?

周明芳

周明芳

《Money錢》雜誌資深編輯,追求每月都有現金流入的生活。

《Money錢》雜誌資深編輯,追求每月都有現金流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