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川普擬推30產業交易計畫,貿易政策進入產業化新階段
美國白宮近期拋出「30產業交易計畫」,目標在 2026 年期中選舉前,與多達 30 個被認為具戰略意義的產業建立專屬協議。根據報導,涵蓋範圍從半導體、AI、能源、稀土到製藥等領域,幾乎囊括了美國在國家安全、科技自主與經濟競爭力上最關鍵的板塊。不同於過去依賴全面性的自由貿易協定,這次策略改以和逐個產業談判為核心,強調以政府股權投資、關稅豁免、補貼與收入保障換取企業回流與擴產承諾,反映出川普政府將國家力量更直接介入經濟領域的轉變。
這項計畫背後的邏輯並不僅止於保護產業,而是希望在全球供應鏈地緣政治化的趨勢下,確保美國在核心科技與資源上取得主導地位。過去幾年,從 232 條款關稅到對中國的晶片限制,美國已多次以國安為由推動貿易干預,但這次的做法更進一步,靠著「談交易換承諾」的方式,把這些產業直接拉進美國的國家戰略。
涵蓋戰略產業,從晶片到藥品全面納入
從已知資訊來看,該計畫涵蓋範圍極廣,幾乎囊括美國在國防、科技與醫療上的核心命脈。首先是半導體,這是川普政府最優先強化的產業,不僅因為 AI 與雲端資料中心需求推升晶片地位,更因晶圓製造高度依賴海外,使其在地緣政治衝突下顯得脆弱。這次白宮不只以關稅保護,更可能透過政府直接持股來確保產能,例如對英特爾(INTC)出資約 10% 股權的案例,就凸顯了這種政府參與經營的新模式。除了晶片,美國也將量子運算、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納入名單,意圖在新興科技賽道中保持領先。
另一個焦點則是製藥產業。根據報導,川普政府原本計畫對進口藥品課徵 100% 的高額關稅,但隨後改採談判換承」的方式,與輝瑞(PFE)達成協議,只要在美國增加投資並承諾藥品供應,即可獲得關稅豁免。這與傳統貿易政策最大的不同在於,政策從單純懲罰企業大量進口,轉為吸引企業在美國當地設廠製造用行動換取優惠。換句話說,誰願意回流美國、擴產或壓低價格,誰就可能成為贏家。
此外,能源與資源類產業同樣是優先對象。美國長期仰賴中國與其他國家進口稀土、鋼鋁與關鍵礦物,這些被視為高科技與國防產業的基礎。為了降低依賴,計畫將提供融資與補貼,鼓勵企業在美國開發或重啟稀土礦產,甚至延伸至新能源電池與清潔能源設備。根據消息,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已考慮將融資能力從 60 億美元提升至 250 億美元,並建立專責基金來支持這些產業。
聚焦受惠標的,把握政策紅利與落地風險
在此計畫下,一些公司因被點名或已有初步合作而具備相對明顯的受惠潛力。最明確的是英特爾(INTC),美國政府已對其投入約 10% 股權,以支持本土晶片製造擴張。此外,半導體供應鏈中的格羅方德(GFS)、美光(MU) 等,也被市場看好有望受惠於政府投資與補貼政策。
在製藥與生技領域,輝瑞(PFE) 已率先與川普政府達成協議,以降低藥價與增加美國產能,換取關稅豁免與政策支持。市場亦推測禮來(LLY)、默克(MRK)、安進(AMGN) 等大型藥廠若願意配合回流與價格承諾,未來也可能被納入產業交易名單,在新聞公布後股價普遍走強,顯示市場對政策的短線解讀偏向正面。
另一個焦點是稀土與資源領域。據市場消息,美國國防部有意進一步支持 MP Materials(MP),強化其在稀土開採與加工的地位。由於稀土是電動車、風力發電與軍工產業的關鍵材料,若獲得政府長期訂單與融資支撐,其營運前景可能大幅改善。相較之下,依賴全球供應鏈的跨國型科技大廠,則可能在本土投資壓力與成本上升下承壓,短期股價波動風險較高。
整體而言,這項計畫為特定產業帶來結構性利多,但投資人也必須注意其高度不確定性。政策雖然提供補貼、融資與關稅減免,但附帶條件可能改變企業資本結構與長期策略;若政黨輪替或盟友報復,相關協議更可能被重新檢視。
政策加速供應鏈重組,但投資仍需保守應對
「30 產業交易計畫」標誌著美國貿易政策的一大轉折,從以往強調自由市場與多邊協定,轉向由政府直接主導、逐產業介入的「國家資本主義」模式。對市場而言,這種策略的確能在短期內創造利多,特別是半導體、製藥、能源與稀土等關鍵產業已經出現股價反應。然而,投資人不應忽略背後潛藏的風險,包括計畫能否真正落地、政府投資是否帶來資本結構壓力,以及一旦政黨輪替或國際盟友反彈,政策可能隨時被重新檢視。
展望未來,這項計畫將持續影響美國供應鏈重組,部分公司可能因政策扶持而成長,但整體市場波動也將因政治變數而加劇。對投資人來說,策略上應以防禦中尋找機會為原則,一方面關注半導體與藥品等具體受惠標的,另一方面避免過度追高,保留資金彈性以應對政策變化。短期政策紅利雖吸引,但中長線能否成為結構性成長契機,仍需等待計畫的實際落實與國際貿易環境的調整。
【美股焦點】TrumpRx 即將問世?輝瑞讓利換關稅豁免,製藥族群全面跟漲!
【美股焦點】川普關稅重拳再度出擊!最高 100%,重卡、家具、藥商挫咧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