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製藥公司撤資,藥價爭議成關鍵因素?

權知道

權知道

  • 2025-10-01 18:57
  • 更新:2025-10-01 18:57
大型製藥公司撤資,藥價爭議成關鍵因素?

近期,大型製藥公司與英國政府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禮來製藥(Eli Lilly)執行長Dave Ricks上週在金融時報上指出,英國可能是歐洲藥價最不具競爭力的國家。這一言論出現在多家製藥公司撤資的背景下,這些公司認為英國的藥品銷售環境不具吸引力。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本月初宣布暫停其在劍橋的2億英鎊研究基地擴建計畫,此前該公司已取消了在利物浦的疫苗項目。今年9月,默克藥廠(Merck)也決定關閉倫敦的研究業務,將其遷至美國現有基地。禮來製藥也跟進,暫停了其在倫敦Gateway實驗室的計畫,該計畫是其2.79億英鎊投資的一部分,該公司表示需等待英國生命科學環境的更多明確性。

英國藥品支出比例下降

英國在整體醫療預算中,藥品支出比例低於多數已開發國家。過去十年,英國藥品支出已從國民健康服務(NHS)預算的15%降至9%,而其他已開發國家則在14%至20%之間。這一差距的原因之一在於NHS對仿製藥的依賴,這些非品牌藥在專利過期後生產,成本較低。此外,英國政府在定價時依賴國家健康和護理卓越研究所(NICE)對產品的臨床和成本效益進行評估,即使某藥品比其他替代品更有效,如果價格過高,可能不會被推薦使用。

美國政策壓力影響

近期的撤資決策也受到美國川普政府政策的影響。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製藥政策實驗室主任Huseyin Naci表示,川普政府的政策壓力是影響這些決策的重要因素。美國上週宣布對品牌或專利藥物進口徵收100%關稅,從10月1日開始生效,除非製藥商在美國建設生產工廠,這一政策主要影響中小型公司。川普還曾威脅對藥品徵稅,並要求公司遵守「最惠國政策」,即將價格與其他富裕國家中最低的價格掛鉤,這一政策可能對歐洲產生重大影響。

英國政府面臨的預算挑戰

英國政府在與製藥公司的定價談判中,還需考慮更廣泛的預算問題。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系統可持續性中心主任Irene Papanicolas指出,製藥業是健康系統的一部分,製藥預算的增長意味著其他領域的資金減少,而資源已經非常有限。多年來的資金不足和NHS需求的增長意味著該系統急需額外投資。儘管一些製藥公司警告稱,如果政府不提高藥價,治療的可及性將受到限制,但Papanicolas認為,主要影響將是經濟層面。

吸引製藥公司留在英國的策略

儘管製藥公司強調競爭性定價是保持投資的關鍵,但專家們也指出,政府還有其他工具可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Huseyin Naci表示,定價不是吸引公司投資某國的方式。吸引民間投資的因素通常與該國的稅收優惠、公共資金支持、技術工人、基礎設施、公共與私營的合作夥伴關係及強大的學術部門有關。無論是透過藥品定價還是其他手段,許多人認為英國必須加強其競爭力,尤其是在來自大西洋彼岸的壓力增加的情況下。

文章相關股票
權知道

權知道

我們重視「知」的權利 不惜抽絲剝繭、深入調查 只為讓投資人不錯過重要的投資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