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於2026財報公開「兆級」AI雲端基建合約,多年產能交付將主導企業成長。美股投資人已將Oracle重新定位為實體基建供應者,靠長約穩定現金流驅動估值。
美股AI熱潮衝上新高,然而,投資人目光開始從酷炫產品與軟體服務,聚焦於支撐產業爆發的「最基礎」資源──電力與雲端運算產能。最新財報中,Oracle(NYSE:ORCL)揭露其剩餘合約金額高達4550億美元,年增率直逼359%。進一步由《華爾街日報》報導,Oracle與OpenAI簽下未來五年的3000億美元AI運算契約,直接衝擊企業定位,不再只是軟體供應商,而是新世代AI基建運營商。
這項合約規模不僅超越產業既有想像,也改變Oracle的資本運作邏輯。公司高層在電話會議明言,未來收益將以產能交付為主,每一筆合約等同長期現金流入,類似於公用事業(utility)的電力「售量」而非雲端「活躍用戶數」。市場因此重估Oracle估值邏輯,股價單日飆漲創下1992年來最大漲幅,一度讓創辦人Larry Ellison超車登上全球首富。
不過,這波AI基建擴張並非單靠Oracle一家公司。微軟(NASDAQ:MSFT)、亞馬遜AWS、Google Cloud等雲端巨頭,近期紛紛強化與AI模型公司(如Anthropic、OpenAI)合作,將AI算力納入Word、Excel等日常商用工具。資料運算平台也面臨與能源、土地開發、公共基建相同的現場交付與社會阻力,例如變電站供應、土地徵收、地方政府溝通等,要真正把「紙上晶片」變成「上線算力」,還需面對許多非科技的挑戰。
同時,大規模基建拉高資本支出,也可能壓縮短期毛利;部分批評者認為,雲端巨頭如Oracle如果無法將基建如期如質交付、或過度依賴OpenAI等單一租戶,未來現金流與多元化風險會急速上升。過去兩年Oracle持續深化「多雲」策略,把自家資料庫部署到Azure、Google、AWS平台上,降低客戶轉移障礙,這也是其能跨入AI基建服務的護城河之一。
此刻美股資本市場給予AI基建高度價值肯定,是因為市場需要相信:「只要按進度交付產能,現金流會如預期穩定湧入。」但Oracle這家軟體世代的傳奇,究竟能否成功轉型為AI時代的基礎建設巨人?隨著OpenAI巨額合約啟動,全球AI運算力缺口、電網許可、實地建設進度,都將成為下一階段營運能否兌現成長承諾的關鍵指標。投資人宜持續關注,AI基建「現場」是否真的能跟得上AI應用的「雲端」速度,這將決定Oracle甚至全球科技資本的新估值時代是否能穩健落地。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