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紡織、家居、化工與建材領域,總統川普以高額關稅促進製造業回流的政策遭到現場業者與數據事實嚴峻挑戰——高成本、就業衰退與產業信心滑落拉警報。
美國總統川普以復興製造業、促進本土生產為競選口號,推動高額進口關稅政策,力求扭轉國內產業外流的危機。不過,實際上,在麻薩諸塞州等地紡織與家居製造業者卻認為這一宏偉藍圖逐漸破滅。像是Accurate Services Inc.雖因部分企業關注美製服務而獲詢價,但僅剩15名員工的老工廠並未因關稅興起擴產,反被國內的人才短缺(尤其在移民政策收緊下)及需求不明朗所困擾。老牌家居企業Matouk更直指,近數月關稅已令公司每月成本額外增加10萬美元,從印度、葡萄牙進口棉料、Liechtenstein進口羽絨都成財務負擔,迫使企業縮減投資與行銷支出——即使主打美國製造,卻因原物料同樣受查稅而必須反映至售價,利潤疲於奔命。
據聯準會達拉斯分行調查,有高達71%美國製造業企業反映關稅直接拉高原材料價格、侵蝕獲利,甚至引發裁員。美國製造業自疫情後短暫回溫,今年又進入新一波萎縮,上月工廠淨減1.2萬個工作崗位,全國就業增長明顯放緩,紡織、化工、建材等依賴進口資源的產業首當其衝。
不僅如此,像化工巨擘CF Industries(NYSE:CF)近期高層異動,雖有新任CEO接班,但在高成本與全球供應鏈壓力下,產業復甦路同樣不樂觀。家居建材領域的Installed Building Products(NYSE:IBP)則透過收購Carolina Precision Fibers,試圖補強產品線並提升本土產能,但年營收僅增加2千萬美元,相較於進口替代與高關稅損失,遠水救不了近火。
實際上,部分業者如Vanson Leathers主動回應「我們是被政策懲罰了」,美國業者面臨國外廠商可輕易進入本市場,卻難以外銷逆向挑戰。美國政策原欲打造公平競爭環境,結果卻因高關稅「內外皆苦」,部分企業甚至被迫放棄本土生產轉向倉儲或分銷模式。
業界普遍認為,製造業重生並非一蹴可幾且需政策搭配就業、人才培育與產業誘因。多項研究也顯示,部分受保護行業如鋼鐵短暫獲利,但受影響的製造與組裝領域則流失更多就業,整體產值難有明顯提升。最終,美國製造業回流希望恐難抵政策現實,若無新世代產業升級與勞動力政策連動,未來製造業復甦尚待更多實證與結構改革。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發表
我的網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