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居高不下,歐美政策選擇再度成全球市場焦點,美國CPI、PPI數據將牽動Fed動向,歐洲則受貿易緊張與能源價格影響,金融市場動盪恐難快速消退。
全球通膨問題再度成為焦點,歐美經濟皆面臨難解考題。本週美國即將公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根據市場共識,CPI年增率預計將落在2.9%,高於聯準會(Fed)2%目標區間,而不含食物及能源的核心CPI則可能攀升至3.1%。PPI年增率亦預估達3.3%。這顯示疫情後美國通膨壓力遠未完全消散,儘管近期就業報告較弱、債券殖利率下滑促使房貸利率降至6.5%以下,帶動建商股短線走高,但消費動能持續偏弱、失業申請數攀升,使市場對Fed利率政策走向存有高度不確定性。
聯準會主席Jerome Powell(鮑威爾)任期即將於2026年屆滿,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積極介入,尋求將Fed決策與行政部門「對齊」,甚至考慮更換主席人選,進一步要求鬆綁銀行監管、強化行政影響力,一旦利率政策屈從於政治壓力,恐衍生新的金融風險。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主張宣佈住房市場緊急狀態,強化政策干預,顯示行政部的經濟參與程度驟然加深。
觀察歐洲,根據OECD與歐洲央行(ECB)最新報告,2025年歐元區整體通膨率預估為2%,2026年降至1.6%,2027年回升至2%。然而,30個歐洲國家中近半數在2025年將面臨通膨回升,尤其立陶宛、拉脫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小型經濟體,能源與食品價格推升通膨壓力。即使大國如英國因工資與公用事業費用調升,2025通膨率將達3.1%,遠高於法國(因電價下調、預估僅1.2%)。OECD強調,若美國加徵關稅並引發報復,歐洲經濟活動將放緩,進口成本推高通膨,進而壓抑歐元區家庭可支配所得成長。像是2025年歐元區家庭可支配所得年增率將由2024年的2.2%驟減至0.8%。
對於通膨壓力源頭,部分保守派學者直指,無論是1970-80年代、金融海嘯或疫情後美國物價失控,都是因Fed大量印鈔所致;另有一派認為,外部因素如全球需求暴漲才是主因。至於2%的通膨目標本身,市場亦有「太僵硬」的質疑聲浪。不論觀點分歧,利率政策最終仍需在壓制通膨與穩定經濟增長間取得平衡。
由於歐美通膨前景不明朗,企業如Nvidia(NVDA)、Microsoft(MSFT)等科技巨擘仍將吸引資金聚焦,但須謹慎應對政策與市場大幅波動帶來的挑戰。接下來市場靜待美國通膨數據與Fed人事布局,歐洲則關注能源、貿易摩擦與財政措施,全球金融穩定性短期難有根本好轉。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