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住宅市場近期「買斷利率」方案退燒,不少屋主面臨月付變重、難脫身困境,促使房價下探及經濟疑慮加劇。
美國新屋市場過去兩年盛行由建商提供的「買斷利率」(mortgage buydowns)方案,讓買家即使利率居高不下,也能暫時以較低月付輕鬆入主新房。但隨著升息空間收縮、房貸利率依舊保持在6%以上,當初的優勢如今成為隱形壓力,不少於2022至2023年間受優惠吸引購屋的民眾,開始面臨實際負擔顯著增加的窘境。
在這波「買斷」浪潮下,建商採用兩大主流方案:一是永久買斷,建商出資讓30年房貸利率永久下降一到兩個百分點,買家理論上能獲較長期省息;另一種更常見的是「2-1買斷」,首年利率下降2%,第二年降1%,第三年即恢復到市場水準。這種短期誘因原本旨在降低軋進新屋門檻,但現今高利率仍未回落,失去年限後的買家月供暴增,讓原本的「止痛劑」成了沈重包袱。
建商如PulteGroup在市場降溫時加碼激勵措施,單屋最高補助飆漲至52,000美元,比傳統降價更「隱性」。然而這類直接補助換來的不是持久利息下降,而是持有成本在短期減輕、長期反彈。根據S&P Global與Yahoo! Finance等多項市場數據,新屋成交量連續下滑,2025年6月年增率僅1.9%,同時市場庫存逐漸回升,房價開始下探,部分新屋甚至比同區現有屋便宜19,000至28,000美元。
專家如Moody's經濟學家Mark Zandi警告,若抵押貸款利率持續接近7%,住宅市場恐將進一步拖累美國整體經濟表現。愈來愈多獲買斷利率優惠的屋主,若因生活變遷必須賣屋,會發現自身只得降價或祭出第二輪買斷才能售出,導致自住型及投資型買家「反悔潮」興起。
隨著誘因消失,買家承擔的長期實質成本逐漸浮現,新屋市場正面臨需求量低迷、消費信心減弱、庫存壓力升高的多重挑戰。未來如果美國聯準會利率政策不明確、大環境信心未回溫,「買斷」誘因恐難再複製,不僅新屋建商營收受損,既有業主也將持續承擔「提前消費」的代價——美國房市修正恐怕才剛告一段落,政策和消費者信心回穩前,持有風險難退場。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