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眾普遍陷入薪資困境,財經教育者推「自動化理財」與「收入提升」破解僵局,數據揭示積極管理必要性。
近月美國消費金融市場焦慮加劇,知名零售企業如Target(TGT)與Walmart(WMT)的財報表現連連受挫,主要反映出高通膨、關稅衝擊與美國消費者購買力下滑的現況。Talker Research受EarnIn委託執行的調查顯示,美國人民高達64%薪資用於基本生活開銷,僅有16%花在非必要消費,剩餘的資金無法有效儲蓄或投資,形成薪資週轉不靈的惡性循環。此一困境不僅困擾低薪族,甚至連年薪超過15萬美元的高收入族群也難以脫困。
財務教育者Jaspreet Singh及Berna Anat認為,傳統節省與預算管理雖然重要,但若收入未跟上物價及房租等生活成本的成長,單靠減少花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他強調:「退休、理財與投資目標的設定,必須配合自動分配、隔離及自動化儲蓄帳戶運作,並適時將薪水一部分投入教育、投資或債務償還,才能真正邁向財務自由。」Singh提出「75-15-10法則」已成個人理財新顯學:75%薪資用於生活費、15%投資、10%儲蓄。
具體來說,Singh建議美國上班族每月用多源帳戶管理資金,自動將薪資分配至消費、儲蓄、投資三帳戶,避免一筆薪資在活存戶頭因設計不良而被隨意消耗。Pay yourself first(先支付給自己)及按時加碼儲蓄金額,則能創造長期財富增值效益。調查同時顯示,無論是信用卡現金回饋投入投資、還是用自動還款加速清償債務,皆有助於減輕財務壓力。
然而,Anat強調「提升收入比縮減開支更根本」,並呼籲美國民眾應思考多元收入管道,包括副業、向公司爭取加薪或長期投資規劃。她提醒,薪資未能追上通膨,是消費金融難題的結構性成因,非個人怠惰造成。此問題若不改善,美國中產階層持續陷入生活壓力,也會影響國內消費能力與企業營收,形成惡性循環。
整體來看,面對高物價、關稅與景氣不穩衝擊,專家建議民眾應善用自動化理財工具,設定明確財務目標,並積極爭取提高收入,方能擺脫薪資週轉不靈的困境,迎向更穩健的財務未來。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