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為何看好「做企業生意」的軟體股?
這篇要討論的是,「面向企業、受惠AI趨勢」的軟體股好公司,即「to B」類型的軟體公司。為何這個時間點很適合?主因是第二季關稅戰剛開打時,很多企業採取觀望,對於未來的投資先「停看聽」再說,當企業對IT投資縮手,勢必影響到這些軟體股的營收。

此時,為何看好「做企業生意」的軟體股?
這篇要討論的是,「面向企業、受惠AI趨勢」的軟體股好公司,即「to B」類型的軟體公司。為何這個時間點很適合?主因是第二季關稅戰剛開打時,很多企業採取觀望,對於未來的投資先「停看聽」再說,當企業對IT投資縮手,勢必影響到這些軟體股的營收。
但當時序進入第三季,川普關稅混戰的不確定性降低,許多企業重新檢視IT預算是否有回補的必要,紛紛加大投資,這些「to B」軟體公司多能受惠。所以企業軟體型的公司,今年下半年的營收,有望比上半年好,是上行成長的趨勢。反觀,「to C」的軟體、平台例如Netflix這種,反而被吸走一些資金,導致股價偏弱。
所以第三季的軟體股板塊,股價有個趨勢:「to B」強於「to C」。
不過也因為這些軟體公司,銷售對象是企業客戶,台灣一般民眾不太有機會直接接觸到產品,台灣人可能較陌生,但底下兩家,都是市值超過1500億的大型公司,都是華爾街軟體股的主流。
企業軟體1、 ServiceNOW (NOW)
ServiceNow 透過客製化數位平台「Now Platform」,幫助企業自動化他們的工作流程,包括 IT 服務管理、人資服務交付、客戶服務….等等,簡單來說就是企業內部使用的管理軟體,它的客戶多是全球大品牌,橫跨金融服務、醫療保健、物流、零售、電信。NOW當前的市值在2000億美金左右。
一間企軟公司的未來,當然與AI息息相關,像NOW這種公司,也使用生成式AI來服務客戶、讓產品線更多元、增加營收。2023 年起 ServiceNow 在其 Now 平台中構建了生成式 AI 功能 Now Assist,並且搭配專門的大型語言模型 Now LLM,這些模型由 ServiceNow 「自行開發」(技術掌握自己手中),可以支援客戶服務、案例管理、應用程式開發和其他功能,通過提供 AI 生成的見解和自動化能力來提升生產力,然後所謂擴充的新AI功能,再叫企業客戶買單。各企業老闆都已知AI是不可逆的趨勢,所以都很願意試用、購買、投資。
ServiceNow 約有 95% 的收入來自於訂閱費,費用會根據客戶所需的功能和自定義程度而有所不同,除此之外,ServiceNow 也透過專業服務和客戶培訓來賺錢,包括流程設計、實施、配置、架構和優化服務。AI相關的新功能、新系統,很多企業買了但不會用,所以顧問費、培訓費的部分,又讓NOW賺了一筆。
在 2024 年底時 ,ServiceNow 計劃推動 訂閱+消費 收費模式,讓客戶先行使用 AI 代理,並在需求增加時採用計量收費,以加速市場滲透。AI 代理與 Now Assist 產品不再單獨出售,訂閱用戶在超過內含的 AI 代理使用量後,將進一步採用 按用量計價(meter-based pricing),專注於推動加速採用,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增加的使用量來實現貨幣化。
企業軟體2、SalesForce (CRM)
論企業軟體市場,如果說NOW是老二,CRM是老大,後者市值比前者大上25%。先前講的利多因素「關稅戰後企業回補IT投資需求」,對於老大老二當然都適用,都是值得關注的好公司。
作為老大,CRM與其他企軟公司的差別在於兩點
第一,【顧問諮詢事業體很大】:軟體、系統畢竟只是死的工具,如果沒有親切的活人去介入、指導、活用,不見得能將系統潛力發揮到最大最好。CRM最大,所以養的導入顧問(人)也最多。
第二,【積極在地化】:以台灣為例,許多在地企業,如台灣嬌生、天下雜誌、台灣雀巢等,也都採用 Salesforce CRM 作為核心的商務營運工具。
台灣,對於許多全球性軟體公司而言,並非核心市場,所以當一家公司願意深耕台灣,代表它在全球佈局的滲透程度很高,「打得進」所謂新興市場。
至於AI佈局,Salesforce 主推Einstein AI,讓企業可以自動化日常流程,並通過數據分析與預測來提高決策精度,提升業務效率並推動增長。與NOW的策略相似,白話來說,有了AI這個「理由」,方便這些軟體公司提供更多AI某甲、AI 某乙的擴充功能,再請客戶試用、買單、加購,對銷售流程(話術),以及每位用戶採購金額的成長貢獻,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