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想讓你知道】
為加速打造性別平等、友善多元的職場環境,自明(115)年起,政府將針對實收資本額達10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強制揭露」非主管職全職員工的薪資平均值與中位數,並按性別區分。這項政策展現政府縮小性別薪資差距的決心,透過揭露制度,期望終結「兩性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然而,公開數據僅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改變女性在職場中潛藏的不平等待遇與壓力。
女性婚育後職涯受限制近六成感受職場不友善
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高達78.8%的女性工作者坦言婚育後不得不調整職涯規劃,其中25.3%選擇離職成為全職主婦,24.3%轉職至工時彈性較高的職務,另有4.4%則進行內部轉調。這些數字不僅代表人生選擇,也凸顯台灣女性在家庭與職涯間的無奈取捨。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莊雨潔指出,當企業缺乏家庭友善制度與福利時,女性往往只能主動讓步,調整職場角色以配合家庭,反映出台灣職場對女性友善程度仍有進步空間。
調查也發現,近六成(59.6%)女性上班族感受到職場不友善,其中13.3%直言「非常不友善」。進一步分析,有超過一半(51.6%)的女性在婚育後遭遇不友善對待,包括31.3%曾被暗示影響升遷、20.3%有被排擠經驗。前五大不友善情境依序為:請假遭刁難(48%)、考績受影響(32.6%)、職務遭調整(29.8%)、遭主管或同事刁難(28.8%)、以及被暗示不得請育嬰假(21.1%)。這些潛規則讓不少女性敢怒不敢言。
法律保障有限 刻板印象難翻轉
儘管《性別工作平等法》明文禁止性別歧視,許多女性上班族仍深刻體會不平等對待。調查顯示,有63%受訪者認為職場普遍存在對女性的刻板印象,62.4%直言同工不同酬仍常見,另有53.5%認為自身能力遭低估。懷孕歧視(40.1%)與升遷天花板(36.3%)等隱性限制,也常見於人事評估中。莊雨潔表示,法律只是基本底線,唯有政府持續強化監督、企業主動建立多元包容制度,才能真正翻轉職場性別歧視,她亦鼓勵女性更勇於爭取權益。
當被問及期望企業提供哪些友善措施時,女性上班族前三名期待分別為:彈性工時(58.5%)、心理健康與情緒支持(39.5%)、以及優於法規的假期制度(37.6%)。可見現代女性不僅重視時間自主,也關注心理價值是否被企業理解與尊重。
經濟壓力沉重 女性多數需扛家計
調查同時關注女性勞工的壓力情況,顯示高達85.4%的女性上班族自認壓力沉重,其中18.2%更直言「壓力山大」、難以喘息。細看壓力來源,以「薪水入不敷出」(55.5%)居冠,其次為「家庭與工作難以兼顧」(43.3%)、「不敢輕易請假」(33.4%);貸款壓力(28.8%)及經濟分擔責任也使不少女性備感沈重。
進一步調查發現,女性平均需負擔52%家庭支出,甚至有18%需將100%薪資投入家庭,獨力扛起家計壓力不言可喻。1111人力銀行總經理張篆楷指出,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已逐漸式微,雙薪家庭成為主流。然而,在高昂生活成本與女性多承擔育兒照護責任的現況下,女性在職場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多元,壓力也隨之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