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放大鏡短評
當前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進展與產業熱度快速升溫,從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提出的「通用型機器人時代」,到特斯拉預告今年生產 5,000 台 Optimus 機器人,顯示美國科技巨頭正積極將 AI 能力延伸至實體世界,塑造新一波成長曲線。然而,報導也點出中國企業已在製造成本、量產進度與政策支持上領先,美國若無法迅速強化製造與供應鏈能力,將面臨被中國全面超越的風險。
投資面而言,建議可關注具備 AI 與硬體整合能力的美股,例如輝達(NVDA)與特斯拉(TSLA)。輝達不僅提供關鍵 AI 晶片,更透過機器人平台 Isaac 建立技術門檻,有機會成為開發標準。特斯拉雖然仍處於早期階段,但若能如同電動車一般實現大規模量產並降低成本,有望在智慧製造領域創造新優勢。人形機器人產業尚未成熟,但長期成長性明確,具備中長線佈局潛力。
新聞資訊
為什麼美國科技巨頭紛紛投入人形機器人領域?
美國科技大廠如特斯拉與輝達正積極開發人形機器人,認為這是未來經濟的重要組成。這類由人工智慧驅動、外型與動作類似人類的機器人,被視為可填補製造業與服務業的人力缺口。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近期在發表新技術時,宣告進入「通用型機器人時代」,更進一步推動了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期待與投資熱潮。特斯拉的 Optimus 專案也計劃在 2025 年生產 5,000 台人形機器人,試圖搶占市場先機。
中國為何可能在這場人形機器人大戰中勝出?
儘管美國企業動作頻頻,分析師指出中國在此領域已搶得先機。杭州的優必選(Unitree)與上海的致遠機器人(Agibot)也各自設下了與特斯拉相同的年產量目標。中國的電動車企業如比亞迪(BYD)早已在價格與產能上超越特斯拉,而類似的發展也可能在機器人領域重演。專家指出,中國擁有完整供應鏈、政策支持與龐大的內需市場,使其有可能如同當年電動車一樣,在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形成顛覆性影響。
中國機器人為何能大幅壓低成本?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研究,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建造成本介於 1 萬至 30 萬美元不等。然而,中國企業已展現更強的價格競爭力。例如優必選推出的 G1 機器人起價僅 1.6 萬美元,而特斯拉的 Optimus Gen2 則需大量生產、壓縮研發成本、並採用中國零件才能將售價降至約 2 萬美元。此外,中國不僅在價格上領先,更在專利申請量上領跑全球,過去五年與人形機器人相關的專利多達 5,688 件,遠超美國的 1,483 件。
中國政府為什麼全力支持人形機器人發展?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形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將其視為因應未來勞動力短缺的重要解方。工業和信息化部在 2023 年發布指導意見,目標在 2025 年實現規模化生產。專家預測,未來三到四年內,這些機器人將先在生產線上替代部分人力,之後再逐步進入服務業。此外,中國擁有約 70% 的零件供應鏈主導權,隨著採用擴大,零件價格預計將迅速下降,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優勢。
美國如何避免被中國在機器人領域全面超車?
根據 SemiAnalysis 的報告,目前唯一具有市場可行性的人形機器人 Unitree G1,完全不依賴美國零件,突顯中國在產業鏈上的獨立性與領先地位。該報告警告,美國若不加速建構自己的製造與供應鏈體系,將無法分享智能機器人產業帶來的經濟成果。分析師建議,美國企業如特斯拉應考慮將關鍵零件的採購與生產轉向本土或友好國家,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並加快追趕步伐。美銀則預測,到 2030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年銷量將達 100 萬台,2060 年總數更可能達到 30 億台,顯示此一領域蘊藏巨大潛力。
延伸閱讀:
【美股盤勢】消費者信心低迷,美股再度重挫!(2025.03.31)
【美股新聞】Lululemon財測不如預期,關稅與消費趨緩雙重打擊,股價大跌10%!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