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
很多投資人以為降息、賺債券價差是送分題,但自去(2023)年以來至今降息遲遲不見蹤影,投資人帳上出現虧損,一直問該怎麼辦?這是因為沒有搞懂4個基本觀念。
口述:蕭碧燕 整理:張國蓮
許多投資人從去(2023)年起至今年上半年,陸續將資金「歐印」在債券,期待美國聯準會(Fed)啟動降息循環,穩穩賺到資本利得。只是利率遲遲不降,很多人帳上出現虧損,就有投資人哀號2年下來賠了10幾趴,也對於下半年債市前景感到迷惘。
投資債券以前 先釐清4個基本觀念
針對債券投資,我認為應該先釐清4個基本觀念,再決定未來該怎麼操作。這4個觀念一一說明如下:
觀念1:下半年降不降息沒那麼重要。參考聯準會會議後的點陣圖與各方言論,降息最快是9月,降息機率至少5成,但這個機率隨經濟數據變動。我知道先前認為是7月,但跡象顯示可能再往後延,雖然有部分投資人擔心今年可能不降息,但我認為年底前降息機率並不低。
從聯準會的作為可以看出有在做降息的準備,例如縮表速度變慢了,況且聯準會也跟市場打過招呼,表明接下來的動作不會是升息,降息延後又不是代表不降息,而且我認為降不降息其實不重要,投資債券的目的是領息而非賺價差。
觀念2:美國公債價格一樣可能大跌。美國政府公債,雖然是相對穩健的商品,但它不是不會跌,也不是不會跌很多,相信近2年來公債價格的下跌讓投資人很有感。分析公債下跌的原因,包括:⑴暴力升息;⑵各國央行,尤其是中國、俄羅斯為了降低美元在外匯準備的比例,由只買不賣變成一直在賣;⑶共同基金成為大買家之一,共同基金會買進賣出,增加了債市的波動度。
觀念3:經濟衰退下才能賺到滿意價差。債券要能夠讓投資人看到滿意漲幅(價差),必須是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之下。因為經濟衰退時,才會帶來明顯的降息幅度,這個條件現在沒有成立。
經濟情況已從一開始預期衰退與硬著陸,變成不僅沒衰退還軟著陸。今年經濟成長率由1.4%上調到2%以上,通膨也還沒來到目標位置,在這樣的經濟表現下,聯準會沒有理由急著降息!
觀念4:買債的目的是領息而不是賺價差。台灣投資人大部分投資長債,因為覺得利息已經這麼高,等啟動一波降息循環時,價差空間大,這個邏輯是對的,只是大家苦等不來資本利得而已。
再者,我認為投資人的心態並沒有擺在一個正確的位置。買債的正確心態是領穩定的配息,資本利得是附帶的,若期待資本利得,就該買股而不是買債。以近2年持債投資人情況為例,債券價格雖下跌,但利息都如期領到,如果投資人無法接受,是因為心態不正確,導致認為買錯了,一直問該怎麼辦。
以上4點是投資前應該先釐清的觀念。至於下半年債券怎麼投資比較好?我認為投資人要先把心態調整好,然後想一下你的目的,如果目的是配息,就可以繼續持有,否則就把債券賣掉換成股票,因為不論是利率維持現在水平或下調,我相信接下來股票會漲得比債券多。
想領息可繼續持有或買進 賺價差須等3條件
債券的投資建議說明如下:
建議1:以領息目的持有債券者,繼續持有或現在買進。如果投資人的目的是穩定領息,買進長債是可以的,而且以現在的時間點來看,不管聯準會降不降息,至少離期待的降息時間點更近了。目前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在4.25%~4.75%,在這個利率水平買進不算貴,買進後不要管債券價格波動,賺到價差是附帶的。
建議2:想賺債券資本利得者,等時機再買進。這類投資人最喜歡的是買沒多久就開始降息,以這種期待買債券的人,建議等3個條件出現再進場,分別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降到3%、失業率在4%以上,以及核心PCE(個人消費支出指數)降到2.6%之下。
最後,即使投資人不介意價格漲跌只愛債息,建議首選投資等級債券的基金或ETF,若成分股中有BBB等級,比重不宜過高,原因是當經濟景氣出現不好時,這些BBB級的投資等級債很容易變成墮落天使,投資人將承擔過高的違約風險。
下半年投資債券重點
1. 投資債券目的是領息,賺價差是附帶。
2. 目標領息,繼續持有或現在可進場。
3. 賺價差者須等3條件成立再進場。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僅示意 /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請謹慎為上)
文章出處:《Money錢》2024年7月號
下載「錢雜誌App」隨時隨地掌握財經脈動
觀看更多內容,歡迎訂閱《Money錢》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