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你有多久
沒去銀行或郵局了?
記得我上次去郵局
是跟高中同學
約在住家附近的郵局門口碰面
而這 2、3 年首次走進銀行大廳
則是前不久因為忘了金融卡密碼被鎖卡
銀行規定一定要本人親帶證件去解鎖。
這樣的糊塗事以前也發生過
只是這幾年經歷無數次網路身分認證後
突然得跑一趟實體銀行
有種「回到過去」的穿梭感
問了朋友
發現他們也有類似感受
現在大多時候走進銀行是「不得已」
不是忘了密碼
就是網路轉帳或匯款金額到了上限。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台灣的金融環境
早在不知不覺間改變
這一年來
「FinTech」字眼
充斥報章媒體
( 註:fintech 金融科技 )
金融科技化已成為必走之路。
但就算意識到,又能改變多少?
台灣金融業的未來又是如何呢?
金融業提供的主要服務
不外乎存款、借錢、轉帳
當中最不方便的是
銀行必須藉由戶頭
作為辨識個人的方法
所以我們都有好多個戶頭
如果未來能像身分證一樣
只有一個戶頭,將會簡便許多。
支付寶就是因此誕生
中國銀行也曾經很不方便
人多常需排隊
因此衍生出像支付寶
微信支付等行動支付平台
消費者透過這類平台
便能將銀行戶頭歸到個人的總帳裡面
只要綁定銀行卡
好像合併報表一樣
收入支出清清楚楚
網路上買東西、平常吃飯
坐車買機票等
都可用同一個戶頭支付,方便許多。
其他國家
像是瑞典則有 Swish 的行動支付服務
用戶甚至不用申請帳戶
只要有手機號碼
再透過另外一套系統認證到用戶本身的銀行帳戶
就可輕鬆做支付。
反觀台灣
卻還是在走以前的老路
第三方支付專法
用正面表列設下重重限制
再由各家業者廝殺競爭
造成台灣擁有全世界最分散的銀行體系
各家提供類似的產品
使毛利微薄,無法長大。
如果主管機關聯合各家銀行
成立一家創新的行動支付體系
讓行動支付應用趕緊起飛
也許將來結果會不一樣。
許多專家警告
未來金融業
可能面臨金融科技的威脅
3 至 5 成的人恐會失業
要扭轉此趨勢
主管機關責無旁貸
管理思維也得改變。
現在的金融業好似媽寶
被主管機關管得死死的——行為要端莊
我說可以做你才能做。
或許該思考的是
如何讓金融機構順性發展
從正面改為負面表列
在關鍵時候扮演指導協助監理的角色
如此,台灣金融業才能更茁壯。
一直在想台灣什麼時候
會有支付寶
看大陸朋友用 真的超方便的!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