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兆市值逼近,關鍵在實單與版圖擴張。
Nvidia(輝達)(NVDA)股價勁揚收在191.49美元、上漲4.98%,市值盤中一度觸及4.94兆美元、收盤約4.89兆,再創歷史新高。公司於華府舉行GTC期間拋出重磅消息,包括美國能源部七部AI超級電腦專案與總額5,000億美元的AI晶片訂單動能,強化未來五季營運能見度。搭配策略投資與跨產業合作落地,市場對下一階段成長曲線的信心明顯回升。
政府大單落袋,數據中心需求坐實。
輝達將為美國能源部打造七部超級電腦,其中最大專案與Oracle(甲骨文)(ORCL)合作、配置10萬顆Blackwell晶片,用於維護與發展核武庫等高強度運算任務。執行長黃仁勳並揭露,Blackwell與下一代Rubin合計在未來五季累積5,000億美元的訂單,顯示雲端與政府高效能運算需求仍在加速釋放。公司同時宣布與Palantir(帕蘭提爾)(PLTR)合作整合AI技術堆疊,深化政府與企業端的端到端解決方案。
供應與在地化並進,政策與產能風險雙重緩釋。
輝達說明其晶片已在亞利桑那由台積電進行製造流程,伺服器於德州組裝、網通設備在加州生產,顯示供應鏈在美國的在地化布局持續推進。GTC移師華府,反映公司積極強化與政府、國防及承包商群聚的合作關係,亦有助於在地採購與長期專案取得更高優先權。
生態系更廣更深,車用與機器人開啟新曲線。
輝達發布自駕車平台Hyperion,並與Uber(優步)(UBER)合作規畫Robotaxi網路;Joby Aviation(Joby航空)(JOBY)將在自動飛行系統導入採用Blackwell架構的IGX Thor運算平台。醫療方面,Johnson & Johnson(嬌生)(JNJ)與Eli Lilly(禮來)(LLY)正運用輝達技術提升產品與研發效率,顯示AI運算正走出資料中心,向車載、機器人與生醫產業複利擴張。
策略投資出手,網通夥伴強化AI基建護城河。
輝達宣布以10億美元認購Nokia(諾基亞)(NOK)新股、持股約2.9%,並建立策略合作,強化AI資料中心對網路設備與邊緣節點的整合。消息帶動諾基亞股價飆漲逾兩成,亦突顯輝達在AI產業鏈中的號召力與話語權,對其「運算+網通」一體化佈局形成正向迴圈。
跨國供應協議推進,韓國成AI運算樞紐。
市場消息指出,輝達將與Samsung、Hyundai與SK集團簽署AI晶片供應與合作案,搭配SK集團投資約7兆韓元的AI資料中心計畫,台韓美供應鏈在記憶體、加速卡與系統整合的連動更緊密。對輝達而言,除補強中國受限下的區域需求,也鞏固記憶體高頻寬生態供給,為下一輪Blackwell與Rubin放量預作準備。
雲端四大仍是基本盤,營收能見度受大客戶支撐。
Microsoft(微軟)(MSFT)、Alphabet(字母)(GOOG)、Amazon(亞馬遜)(AMZN)與Meta(臉書)(META)合計占輝達銷售逾四成,接下來大型雲端客戶財報與資本支出指引,將成為觀察AI加速卡出貨節奏的第一指標。若雲端客戶延續AI資本開支擴張,將直接轉化為輝達高階GPU與網通設備的出貨與高毛利結構。
地緣與監管仍在變動,中國變數需審慎因應。
傳出川普政府允許輝達與Advanced Micro Devices(超微)(AMD)在特定條件下對中銷售運算晶片並上繳15%營收,但北京於九月已禁止主要中資科企採購輝達AI晶片,雙邊監管拉鋸未歇。市場亦有觀點認為,合規交易若建立,長期或有利輝達重返部分中國市場;惟相關評估具不確定性,投資人仍應以公司實際接單與出貨為準。
高成長與估值再平衡,基本面仍勝同業。
華爾街預估輝達本會計年度營收年增約58%,遠高於半導體產業平均增速;股價約32倍的遠期本益比,低於五年均值,評價面並未過熱。雖然今年以來股價大漲,7月後曾趨於盤整,但在GTC實單與合作催化下再度轉強,顯示市場以「成長可驗證」為核心的定價邏輯仍在。
AI投資進入實建期,巨頭現金流成最強後盾。
Apple(蘋果)(AAPL)與微軟同日市值雙雙跨越4兆美元,與輝達共同站上史上最稀有的門檻,意涵AI驅動的雲端、終端與服務生態正形塑新一輪資本開支周期。雲端與廣告、訂閱服務穩健的現金流,為AI機房、網通升級與邊緣運算鋪路,輝達作為加速運算核心供應商將持續受惠。
市場集中度升高,短線波動風險需控管。
超微近月大漲逾六成,字母與輝達亦走高,但漲勢過度集中於少數權值股,使大盤對龍頭波動更敏感。標普500在輝達創高推動下改寫新高,若領漲族群出現拉回,指數回跌風險放大。投資人需關注GTC後續落地進度與雲端客戶資本開支節奏,作為短線情緒與中期趨勢的關鍵觀測。
股價趨勢轉強,催化與風險並存。
輝達創高並接近五兆美元市值門檻,短線催化包含能源部超算專案、與諾基亞等策略合作、韓國供應鏈協議與雲端四大財報。風險則在於中國監管不確定、先進製程供給瓶頸與大盤集中度升高。整體而言,在可見的接單與合作支撐下,中長期成長軌道未變,逢回布局優於追價,建議以專案落地與出貨節奏作為核心追蹤指標。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川習會前氣氛轉暖!晶片、設備板塊領軍反彈,中美協議露曙光?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發表
我的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