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 / Shutterstock
微軟(MSFT)將在台灣時間 10/30 凌晨公布財報,其自 25Q2 公布財報以來股價上漲近 3.6%,低於同期標普上漲約 8.1%,儘管其營收及獲利成長亮眼,但評價位於近五年區間上緣,且在 AI 與雲端業務強敵環伺之下,並未受到資金的青睞,而 25Q3 財報能否扭轉乾坤。
微軟 FY25Q4 財報表現如下:
營收 764 億美元,季增 9.1% / 年增 18%
EPS 3.65 美元,季增 5.5% / 年增 24%
回顧微軟 FY25Q4 表現,雲端服務持續成為主要動能,其中 Intelligent Cloud 事業群營收年增達 26%,創下近兩年來最佳成長紀錄,顯示 AI 應用正逐步轉化為企業實際支出。Azure 增速回升至 30%,優於市場預期,為市場重申微軟 AI 領導地位提供有力背書。
然而,儘管營收強勁,該事業群營業利潤率卻輕微下滑至 42%,略低於過去平均水準,反映出持續擴張基礎建設所帶來的成本壓力。更廣泛來看,公司資產報酬率(ROA)自 2022 年高點的 20.8% 下降至目前約 18%,主要因資產週轉率下滑,顯示大量投資尚未完全轉化為即時產能。
微軟 FY26Q1 財報預估如下:
營收為 754 億美元,季減 1.4% / 年增 15%
EPS 為 3.66 美元,季增 0.3% / 年增 11%
微軟於 FY26Q1 最受矚目的動作為與 Nebius 簽訂高達 174 ~ 194 億美元的 GPU 基礎設施合作協議。透過與第三方雲端基礎建設供應商合作,微軟得以快速擴展算力資源,同時保留資本靈活性,降低短期財務壓力。
另一項關鍵投資為參與 400 億美元的 Aligned Data Centers 收購案,顯示微軟也在積極建立自有數據中心主控權,補強長期競爭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微軟在 AI 應用層也持續擴大開放性。例如與 Anthropic 的 Claude 模型整合進 Microsoft 365,再次證明其並未將所有資源鎖死在 OpenAI 身上,而是打造具彈性與模組化的 Copilot AI 架構。
市場關注微軟 Azure 營收動能,若能達到 30% 以上將有助於股價走揚;Copilot 收費版本滲透率上升,觀察生產力軟體 ARPU 能否進一步上升(每用戶平均營收);基礎建設投資依舊強勁,但部分透過合作外包完成,財務壓力與投資效益的綜合評估也成焦點。
微軟 FY2026 年財報預估如下:
營收 3,234 億美元,年增 15%
EPS 15.53 美元,年增 14%
目前微軟的本益比約為 34 倍,位於過去五年 23 ~ 37 倍區間上緣,顯示 AI 帶動營收成長,市場對其未來的盈餘成長抱持極高預期,然從過去一季股價並未創新高的事實來看,此估值可能壓抑股價上行空間,若微軟在 AI 基礎建設火熱的競爭態勢中並未如預期強勁、Copilot 應用滲透不如預期,抑或僅是符合與略為超出預期,上行空間可能較為有限。
綜觀而論,微軟仍是全球少數兼具現金流穩定性、創新能力與 AI 領先優勢的科技巨擘,長期投資價值不容忽視。然而,就短期而言,股價已提前反映未來兩年 AI 成長紅利,估值水位偏高,缺乏足夠安全邊際。在這樣的情況下,微軟需要重大的突破與可觀的獲利成長變化來催化股價超越大盤表現。
台股相關供應鏈或概念股
- 光寶科(2301):供應微軟資料中心的電源供應器(PSU),並參與其高效率能源基礎建設。
- 廣達(2382):雲端伺服器主要供應商,與微軟長期合作 Project Olympus 計畫,參與其雲端與 AI Server 設計與代工。
- 奇鋐(3017):供應微軟伺服器及 AI GPU 的高階散熱模組,受惠 AI 加速器高功耗帶動散熱需求快速成長。
- 雙鴻(3324):提供液冷與熱導模組方案,用於微軟高效能運算與 AI 資料中心,散熱設計獲多次導入。
- 緯穎(6669):為微軟 ODM Direct 計畫下主要伺服器代工夥伴,負責 Azure 資料中心與 AI Server 製造,為微軟 AI 基建最直接受惠廠商之一。
發表
我的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