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面與估值拉扯,英特爾短多長考驗
Intel(英特爾)(INTC)第三季財報優於預期、現金動能改善並縮小代工虧損,激勵股價一度走高,但最關鍵的代工事業仍遠未翻身,外部訂單不足與製程時程拉長,使反彈續航力存疑。英特爾周五收在38.16美元,上漲0.31%,早盤最多漲約8%後回吐,反映市場在「消息題材」與「基本面」之間快速切換。
代工虧損高掛,轉型勝負仍繫於外部客戶
英特爾代工服務IFS第三季營收42億美元,事業虧損縮至2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58億美元虧損明顯收斂,但距離損平仍遠。彭博數據顯示,市場預估第四季IFS虧損恐擴至25億美元、營收略降至41億美元。更關鍵的是外部營收貢獻仍極小,Bernstein分析師Stacy Rasgon估算,外部客戶營收僅約800萬美元,商業模式尚未獲得市場驗證。公司並已明確指出18A製程以內部產品為主,未能吸引如Nvidia(輝達)(NVDA)與Broadcom(博通)(AVGO)等大客戶,未來寄望下一代14A,但執行長譚仲良強調將以訂單拉動產能擴充,而Rasgon直言14A距離量產仍漫長。
產品業務回溫,AI帶動但結構性挑戰未除
英特爾主力業務涵蓋PC與資料中心CPU,第三季在執行力改善與AI需求開始轉為實質訂單下,營收與獲利同時擊敗市場預期。公司公告每股盈餘0.23美元,超出共識0.22美元,營收136.5億美元,年增2.8%,較市場預期高出5.15億美元,毛利率達40%,較公司指引高4個百分點。營運現金流25億美元,期末現金與短期投資309億美元,並償還43億美元債務,資產負債表韌性提升。然財務長David Zinsner坦言,18A的良率雖「足夠」,但距離支撐應有的毛利水準仍有差距,18A產能峰值恐至本世代末才到位,成本結構短期難以大幅改善。加上伺服器與PC新品Panther Lake與Clearwater Forest的需求能見度仍待觀察,產品面回升仍屬初階段。
與華府關係升級,資本挹注帶來戰略與現金雙效
英特爾把華府定位為「關鍵夥伴」,本季電話會議中,譚仲良明確表示美國政府的加速資金是提升流動性的關鍵,公司年內獲政府加速撥付57億美元CHIPS資金,白宮並以每股20.47美元入股,持有9.9%股權,金額約89億美元。整體方案包含約85億美元補助與110億美元貸款,並規畫在四州創造3萬個就業機會,同時投資約30至35億美元打造用於國防等需求的Secure Enclave通道。亞利桑那Fab 52已全面運轉,供應鏈在地化與國安級客戶有望提供中長期需求支撐。然而,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台積電)(TSM)在美擴產總額達1650億美元,亦在降低美國供應鏈風險,英特爾以「安全在地」作為代工賣點的邏輯,正面臨更嚴苛的比較標準。
攜手輝達與軟銀,生態圈聯盟擴大但仍需落地
除了公部門資源,英特爾以異質合作補齊產品與資本。公司指出,透過夥伴關係與資產處分共籌得近200億美元,其中來自軟銀約20億美元,另與輝達預計於第四季完成約50億美元股權交易。雙方並規畫結合x86處理器與NVLink,跨多世代打入AI資料中心、企業與PC應用,若順利落地,將有助於重建高階市場競爭力。不過,美國銀行分析師Vivek Arya提醒,18A在內部產品導入速度偏慢,且代工競爭加劇,短期難見成本結構的實質改善,這些合作仍需轉化為具體營收與毛利提升。
華爾街分歧擴大,基本面回歸恐壓抑評價
德意志銀行Ross Seymore指出,英特爾短期可能仍是消息驅動個股,與代工夥伴、AI合作或新品發布皆可帶動情緒,但當市場重新聚焦基本面,股價恐面臨阻力。Bernstein的Rasgon直言「戰鬥遠未結束」,核心在代工虧損與外部客戶承諾不足。花旗Chris Danely更認為英特爾代工落後台積電數年,難以在可見期內達致可觀獲利,甚至建議公司切割第三方代工事業。整體看法顯示,雖然季度數據改善,但對長期競爭地位的疑慮仍高。
產業局勢多空交錯,AI順風與製程落差同時存在
從產業端觀察,AI需求對先進製程與高頻寬連結的拉力持續,對具備平台與生態的業者更為友善。然而,代工競爭門檻在良率、工藝密度與交期一體成形,領先者具備規模與學習曲線優勢,落後者要同時追趕技術與客戶黏著度,難度極高。加上美國工廠成本與人力壓力偏高,政府補助有助過渡,但無法替代可持續的商業回報。對英特爾而言,若14A能以可預期時程達成並鎖定具體外部大單,才算真正打開估值天花板。
公司營運概況與財務體質,穩健度提升但關鍵KPI待破題
英特爾在PC與伺服器市場仍具龐大出貨基礎,品牌與通路優勢未失,毛利率回升與現金儲備上升,為後續研發與資本支出提供緩衝。第三季毛利率優於指引、現金流轉強,並加速去槓桿,財務彈性改善。但代工事業的虧損、18A良率與產能時程、外部營收占比、AI產品線的定價與料況,都是未來幾季投資人最關注的KPI。一旦上述指標未能同步改善,整體ROE與自由現金流可能難以持續修復。
監管與政策變數並存,供應鏈在地化利多需與商業現實對接
美國政府從補助走向股權與長期採購導向,確實替英特爾帶來現金與需求能見度,對抗地緣風險亦具戰略價值。然而,政策紅利終需轉化為可持續的外部客戶與量產經濟性,尤其在台積電美國擴產與同業加速推進AI產品的環境下,英特爾必須以產品力與交期說服市場,單靠政策背書難以支撐高估值。
股價走勢震盪整理,題材驅動需以數據兌現
股價面,財報日早盤強彈後回吐,終場僅小漲0.31%,顯示資金對「題材」買單但也快速兌現。2024年以來股價走勢震盪且相對同業偏弱,主要受製程時程與代工虧損拖累。短線觀察重點在第四季IFS虧損是否如預期收斂、14A時程與外部大單的實質進展,以及AI聯盟帶來的新增營收占比。分析師評等分歧、基本面回歸的壓力仍在,若無關鍵里程碑落地,股價上行空間恐受限。
結語,財務轉好不等於產業勝出
英特爾本季繳出亮眼成績,現金與毛利同步改善,政策與產業夥伴亦提供強力後盾。但真正決定估值重評的是代工競爭力與外部客戶承諾。若14A量產成功並鎖定重量級客戶,加上AI產品線轉為實質營收,才足以扭轉市場對長期結構的疑慮。在此之前,英特爾仍是以消息催化為主的交易型標的,反彈後能否續航,終將回到基本面的回答。
延伸閱讀: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發表
我的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