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主要電商公司如阿里巴巴、美團及京東正陷入一場激烈的「即時零售」價格戰,這場競爭預期將進一步壓縮這些公司的短期至中期利潤,並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通縮壓力產生影響。這些公司透過提供折扣和優惠券來獲取市場份額,但此舉也消耗了大量現金,侵蝕了利潤率,並引發投資人對其策略的質疑。
監管機構擔憂價格螺旋下降
由於中國房地產價格疲軟和就業穩定性差,消費者信心低迷,監管機構對價格螺旋下降的擔憂加劇,促使企業採取激進的定價和補貼策略以刺激消費。近期,電商與外賣公司公佈截至6月30日的季度財報,競爭成為分析師會議和高管評論的主題。京東CEO徐雷警告過度競爭不可持續,而美團CEO王興則指出進入了「競爭新階段」,PDD Holdings聯合CEO趙佳臻表示該季度競爭進一步加劇。
巨額投資爭奪市場份額
今年早些時候,京東因美團擴大產品銷售範圍而感到震驚,開發了一款應用來與美團的核心外賣業務競爭。阿里巴巴也不甘示弱,透過其運營的餓了么外賣平台加大投資。這三家公司均承諾投入數十億美元以贏得市場份額。野村證券分析師估計,僅在第二季度,整個行業的現金消耗就超過了40億美元。
長期投資或帶來增長潛力
儘管短期內面臨挑戰,但企業仍認為長期投資值得期待。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業務集團CEO蔣凡預計,即時零售業務在未來三年內可為阿里巴巴帶來每年1萬億元的增量商品交易總額。關鍵指標包括即時零售用戶向核心電商平台的轉移。京東第二季度的季度活躍用戶數較前一年同期增長超過40%,而阿里巴巴的淘寶應用在8月的前三週月活躍用戶增長了25%,這得益於外賣用戶的轉換。
監管機構可能干預價格戰
雖然企業似乎準備好進行長期競爭,但外部力量可能會中止這些價格戰。監管機構多次警告平台避免「競爭到底」的價格競爭,導致美團、阿里巴巴及京東在7月發表聲明承諾遏制價格戰。穆迪評級的高級分析師王穎表示:「我們預期企業對政府反內卷措施的承諾將逐漸使競爭動態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