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消費金融正進入關鍵轉型期,Klarna推動IPO進軍數位銀行,全方位挑戰PayPal、Visa及Affirm,投資人高度關注新金融科技價值重估及獲利模式。
全球消費金融業正迎來一場劇烈變革。瑞典金融科技巨頭Klarna即將啟動IPO,宣告其全面「數位銀行」(neobank)轉型,企圖徹底顛覆市場對於支付平台的既有想像。Klarna首席執行官Sebastian Siemiatkowski明言,「我們其實已是新型數位銀行,希望美國消費者能和我們建立更全面的銀行式體驗聯想。」這一戰略轉折已獲得歐美投資市場的高度關注。
Klarna最初以「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BNPL)模式崛起,吸引大量年輕消費者,卻也讓外界質疑其獲利可持續性。隨著本次IPO定價區間落在每股$35至$37,市值上看$14億美元,雖較2021年軟銀領投時的驚人估值大幅下修,但較去年「down round」的低谷反彈近一倍,顯示資本市場對於Klarna數位銀行定位有了新期待。
與Klarna營收規模相近、同樣主攻分期支付的競爭者Affirm(美股代號:AFRM),目前市值已達$290億美元,更因獲利能力提升成為投資人眼中的新標竿。Klarna上季虧損高達$5300萬美元,同期收入卻成長20%,達$8.23億美元,展現消費金融業務爆發力。業界觀察認為,Klarna若能依計劃於美、歐市場推廣零存款帳戶與簽帳金融卡業務,有機會提升長期獲利和估值。
Klarna的商業模式主要來自向商家收取技術使用費及分期利息,近期更切入金融廣告市場,希望成為「挑戰Visa及Mastercard等巨頭」的次世代支付主導者。資深投資人Joakim Dal預估,「Klarna年營收最終可突破百億美元,獲利率上看20%,有望2020年代後期市值再翻倍。」但金融科技產業已不再一體適用,IPO表現更受市場獨特定位及財務結構影響。
然而,消費金融行業隨著美國、歐洲利率高企,資金環境不若疫情前寬鬆,0%分期產品獲利動能面臨考驗。Affirm已成功「微利化」,而Klarna則需在毛利與擴張間取得平衡。業內人士警示,切勿將Klarna期望大幅放大至Circle、Bullish等新興金融公司首日暴漲之例,消費金融競爭格局已趨複雜,未來投資人將更加著重Klarna獨特風險—如能否突破廣告、小額信貸業務規模瓶頸。
整體而言,Klarna IPO將成全球數位金融、消費支付生態能否迎來第二春的重要風向球。PayPal(美股代號:PYPL)、Block(NYSE: SQ)等成熟金融科技同樣面臨新競爭。Klarna若能成功在美、歐兩大市場建立「全方位數位銀行」品牌,勢必掀起新一波全球金融科技洗牌潮。投資人應密切關注Klarna後續獲利模式調整及市場接受度,消費金融數位化大戰才剛剛開始。
點擊下方連結,開啟「美股K線APP」,獲得更多美股即時資訊喔!
https://www.cmoney.tw/r/56/9hlg37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