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回落,關稅壓力與需求疲弱雙重夾擊
百和2025年股價走弱,主因並非獲利能力失衡,而是美中貿易關稅變化引發的鏈式反應。雖然公司強調直接銷美比重不高,實際衝擊有限,但品牌大廠因應關稅重新調整供應鏈,壓縮訂單節奏與產品組合,使百和面臨結構性利空。
其次,代工廠因成本壓力轉向上游議價,使百和在定價上失去主導力,壓縮毛利。第三,全球品牌進入庫存去化週期,加上終端消費動能未完全恢復,即便Nike等品牌調漲售價,也難即時轉化為訂單成長。2025年Q2財報顯示,營收年減3.5%,EPS僅0.62元,反映實際營運承壓。雖高毛利緹花布線仍具支撐力,但整體成長動能放緩,市場對未來回升幅度保守評價,股價自然修正。
百和並非毫無護城河
美國新一輪對東南亞製品課徵 20~30% 關稅,引發供應鏈震盪,確實衝擊短期出貨節奏與品牌補貨意願。然而百和深耕印尼、越南多年,憑藉鞋材非終端商品特性,成功躲過第一波衝擊。
儘管 Q2 獲利年減近五成,但如經編緹花網布等高毛利產品線仍維持成長力道,展現公司在產品組合與在地生產的韌性。品牌廠如 Nike 開始調漲售價以因應關稅成本,也有助減輕供應鏈壓力。百和的核心優勢不在於規模,而在於高黏著度、難以替代的少量多樣鞋材,這些都是美國製造無法實現的。市場雖對短期成長性保持觀望,但長線佈局已見成果,只待外部不確定性緩解,百和有望重新取得市場青睞。
百和 (9938)
全球最大的扣帶廠商
台灣百和 PAIHO 創立於 1979 年,由董事長鄭森煤先生三兄弟一手打造,成立初期稱為三合興公司,1985 年 荷商 Velcro (NasdaqSC:VELCF) 來台投資,成立台灣百和工業,購買三合興公司黏扣帶事業部之廠房與機器設備,並以 【三鈎牌】粘扣帶行銷全球,1990 年結束與荷商 Velcro 合作關係,其股份由鄭氏家族購回,目前全球員工人數達 1054 人,資本額約 30 億,是一間實力堅強的中小企業。
主要業務為生產及銷售粘扣帶、鬆緊帶、織帶、鞋帶、拉繩 、反光材料(觸控反光條)、射出鈎產品、竹炭紗、竹炭棉、四面彈鬆緊帶、梭織一片式雙面繡等... 現在台灣百合的黏扣帶產量,一年超過 106 萬公里;以一公分寬度的黏扣帶計算,可繞地球將近27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