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我是好葉,在這裡,我想與你分享那些學校沒教,卻對人生至關重要的知識。
首先,我想對每一位支持我的朋友說聲由衷的感謝。從零到一百萬訂閱,這段旅程如果沒有你們的陪伴,我絕對走不到今天。最近,我的「好葉智能選股」APP 上線後,Q&A 板塊收到了雪片般飛來的提問,看著大家對學習和投資的熱情,我深受感動。我發現,許多問題都圍繞著我的個人成長、心態建立,以及如何面對投資中最根本的挑戰——恐懼。
因此,在這第一篇文章中,我想先和大家聊聊我的故事,分享我從一個對未來感到迷惘的大學生,如何一步步走上自媒體創業之路,並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足以戰勝市場恐懼的投資心法。
觀眾提問一:當初是什麼契機才開始當 YouTuber?一切始於「不想被定義」的叛逆
有位認識我近五年的老觀眾問,我是如何走上 YouTuber 這條路的。這問題把我拉回了大學時代的記憶,那時的我,其實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我大學主修的科系是「運營管理」。坦白說,這不是我的熱情所在。課堂上教的知識,大多指向一個清晰的職業軌跡:畢業後進入工廠,從事生產線管理或運營相關的工作。我可以想像那樣的生活——穩定、規律,但似乎缺少了一點讓我心跳加速的火花。那時,網路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數位行銷、內容創作這些新興領域深深吸引著我。我看著螢幕裡那些分享知識、創造價值的創作者,內心充滿了嚮往。
我意識到,我不想被我的科系所定義。我不希望我未來的人生,僅僅是課本上描繪的那樣。但光有熱情是不夠的,我需要證明自己有能力在這個新領域立足。於是,在大學的最後一年,我做出了一個關鍵的決定:我要為自己打造一份無可取代的「作品集」。
這個作品集,就是我的 YouTube 頻道和社群媒體帳號。我的想法很單純:與其拿著一張不那麼相關的文憑去敲門,不如直接展示我的實際成果。我想,如果我能成功地經營一個頻道,吸引到一群粉絲,這本身就是對我行銷能力、內容策劃能力、社群經營能力的最好證明。
於是,我開始了我的創作之旅。從「費曼學習法」開始,我把我從書中學到的、認為有價值的知識,轉化成易於理解的影片內容。沒想到,市場的反應遠超我的預期。頻道在短短六個月內就突破了十萬訂閱,這給了我巨大的震撼與鼓舞。這份「作品集」不僅讓我在畢業後順利找到一份網路行銷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我可以不依賴任何公司,靠自己創造價值,並以此為生。
在那家公司工作了半年後,我發現自己遇到了成長的瓶頸。當時的網路行銷還很新,公司內部的知識體系甚至還不如我自己摸索的深入。很多時候,我從教學者變成了被教者,反而是我在分享經驗給同事。我意識到,待在舒適圈裡,我的成長將會停滯。於是,我毅然決然地辭職,選擇了那條更具挑戰性,但也充滿無限可能的道路——全職自媒體創業。
從一個人包辦所有工作,到 2020 年開始組建團隊,發展成現在這個「小而美」的事業體。回頭看,這一切的起點,都源於那個不想被科系束縛,渴望證明自己的大學生。這段經歷也深刻地影響了我的投資哲學:真正的價值,來自於持續的學習與成長,而非固定的標籤或短期的安逸。
觀眾提問二:成為百萬 YouTuber 是什麼感覺?光環之下的責任與平常心
成為百萬 YouTuber,感覺很奇妙。一方面,它確實帶來了一些光環。在社交場合,當我介紹自己的職業時,對方可能會流露出驚訝或尊敬的眼神。這確實是一種肯定,但我內心深處非常清楚,我跟大家沒有什麼不同,我只是一個熱愛學習、樂於分享的普通人。
我只是很幸運,我分享的內容,恰好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產生了共鳴。是你們的每一次點讚、留言、分享,才共同築起了這個百萬訂閱的里程碑。所以,這份榮譽不只屬於我,更屬於螢幕前的每一位你。
但光環之下,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責任。當越來越多人因為我的影片而開始學習投資,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時,我說的每一句話,分享的每一個觀點,都可能對他們產生深遠的影響。這讓我變得更加謹慎、更加嚴謹。我必須不斷地學習、反思,確保我傳遞的知識是準確、可靠且對大家有益的。
所以,要說成為百萬 YouTuber 的感覺,我想,除了喜悅之外,更多的是一份「平常心」和一份「責任感」。我依然過著規律的生活,每天閱讀、研究、創作,只是現在,我的背後多了百萬雙眼睛的期待,這份期待是我持續前進的最大動力。
觀眾提問三:如何戰勝市場帶來的恐懼?你的敵人不是市場,而是你自己
這是我在 Q&A 中收到最多,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幾乎每一位投資新手,都會被市場的劇烈波動所震懾。看著帳戶裡的數字由綠翻紅,那種焦慮和恐懼感,足以摧毀最理性的判斷。
要如何戰勝這種恐懼?我的答案可能有些反直覺:停止預測,開始學習歷史。
我最欣賞的投資大師彼得・林區曾說:「如果你花了 14 分鐘去研究經濟預測,那麼你等於浪費了 12 分鐘。」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散戶投資者最大的誤區——我們總試圖去預測市場的下一步。明天會漲還是會跌?經濟會衰退還是復甦?這些問題,連世界上最頂尖的經濟學家都無法準確回答,我們又何必為此耗費心神?
真正能讓我們內心平靜,並在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是歷史的宏觀視角。
當你把時間拉長到 200 年,你會看到一條清晰的軌跡:儘管經歷了無數次戰爭、經濟蕭條、金融危機和瘟疫,美股市場的長期趨勢始終是向上的。每一次看似末日般的股災,從 1929 年的大蕭條,到 2008 年的金融海嘯,再到 2020 年的疫情熔斷,事後證明,都是千載難逢的投資良機。
歷史告訴我們,恐懼本身,就是很好的投資機會。
當你理解了這一點,你的心態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你會開始明白,市場的短期波動,只是雜訊。那些充斥在新聞媒體上的恐慌標題,它們的目的是吸引你的眼球,而不是幫助你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媒體靠販賣焦慮和貪婪為生,而理性的投資者,需要學會屏蔽這些情緒的干擾。
我自己的經驗也印證了這一點。在我投資的初期,我也會被新聞影響,會因為市場下跌而感到不安。但當我開始深入研究投資歷史,閱讀那些穿越了數次牛熊的大師著作後,我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信念系統。我不再關注那些無法預測的短期漲跌,而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尋找那些擁有強大護城河、能夠長期創造價值的優質公司上。
結果是,當我越不理會市場的恐懼時,我的投資報酬反而越高。因為我能在別人恐懼拋售時,以更合理的價格,買入更多好公司的股份。
所以,戰勝恐懼的關鍵,不在於你有多聰明,能預測市場,而在於你有多了解歷史,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當下一次市場大跌,新聞頭條都在宣告末日來臨時,請記住,這不是危機,而是歷史再次給予你的機會。你的任務不是恐慌,而是冷靜地評估,哪些偉大的公司,正在以「特價」出售。
觀眾提問四:好葉最喜歡的投資大師是誰?受哪些書影響最深?
如果要我只選一位投資大師,那無疑是彼得・林區 (Peter Lynch)。
他的投資哲學對我來說,具有革命性的啟發意義。在那個由華爾街精英主導的時代,他告訴所有普通人:你的生活經驗,就是你最大的投資優勢。 你不需要高深的金融模型,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觀察,就能發現那些潛力巨大的公司。
除了彼得・林區,還有幾本書籍和作者,共同構成了我的投資知識體系。如果說投資是一場武林修煉,那這些書就是我的武功秘笈:
《護城河投資優勢》 (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 by Pat Dorsey
這本書可以說是巴菲特價值投資思想的實用手冊。它教會了我一個最核心的選股標準——尋找擁有寬闊且持久「經濟護城河」的公司。護城河是一家公司抵禦競爭對手、維持長期高額利潤的關鍵。Pat Dorsey 將護城河歸納為幾種類型:無形資產(如品牌、專利)、轉換成本、網絡效應和成本優勢。理解了這個概念,你就能從根本上區分一家「好公司」和一家「偉大的公司」。《戰勝華爾街》 (Beating the Street) by Peter Lynch
這本書充滿了實用的智慧和生動的案例。彼得・林區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一個基金經理的日常,其實就是不斷地進行實地調研,去商場觀察顧客,去餐廳品嚐食物。他提出的「六種類型公司」(緩慢增長型、穩定增長型、快速增長型、週期型、資產型、轉機型)分類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去理解和評估不同公司的投資價值。《Invest Like a Guru》 by Charlie Tian
這本書的作者是知名投資網站 GuruFocus 的創始人。他做了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將巴菲特、彼得・林區、葛拉漢等數十位投資大師的選股策略,數據化、模型化。這本書幫助我系統性地理解了各位大師選股的量化指標是什麼,比如他們看重哪些財務比率,如何評估估值。這讓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建立起自己的量化選股模型。
除了閱讀,我也極力推薦大家去 YouTube 上找這些大師的演講影片,尤其是巴菲特和查理・蒙格在波克夏股東會上的問答。他們的智慧、幽默以及對商業本質的深刻洞見,是任何書籍都無法完全替代的。
觀眾提問五:怎樣在茫茫股海中挑出值得投資的公司?何時止盈呢?
這是我獨創的「財富兩階段」策略,它清晰地規劃了從資產累積到財富自由的完整路徑。
第一階段:成長期(目標:資產雪球滾大,約 10-15 年)
在這個階段,無論你是 20 歲還是 40 歲,只要你的目標是快速累積資產,你的核心任務就只有一個:讓你的資產雪球以最快的速度滾大。
這意味著,我們的投資組合應該優先選擇成長型資產。這些公司的特點是營收和利潤增長迅速,它們會將大部分利潤再投資於擴大業務,而不是發放股息。在這個階段,股息不是我們的重點,資本增值(也就是股價上漲)才是。
在成長期,我們應該持續地將工作收入投入到這些成長型公司中。當市場下跌時,我們非但不該恐懼,反而應該感到興奮,因為這給了我們用更低成本增加持股的機會。記住,這個階段,我們是「種子」的播種者,目標是盡可能多地獲取優質公司的股權。
第二階段:收成期(目標:創造穩定現金流,實現財富自由)
當你的投資組合達到一定的規模,比如 10 萬、20 萬美金,甚至更多時,你的投資目標就可以開始轉變了。這時,你已經有了一個相當大的資產基礎,資產的穩定性和現金流變得比極速增長更重要。
這時候,我們就可以逐步地、分批地將成長期的資產,轉換為穩定的派息型資產。這類資產包括高股息的藍籌股、REITs(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等。它們的股價可能不會飛速上漲,但能提供持續、可靠的現金流(股息)。
這個現金流,就是你實現財富自由的基石。當你每年的被動收入足以覆蓋你的生活開銷時,你就真正擺脫了對工作收入的依賴。
那麼,究竟何時賣出?
根據我的兩階段理論,賣出的時機非常清晰:
在成長期,原則上不賣出。除非發生以下兩種情況:
公司基本面惡化,護城河消失:當你發現公司的業績持續下滑,競爭優勢不再,這時就應該果斷賣出,尋找更好的投資標的。
估值極度泡沫化:當一家公司的股價高到脫離現實,遠超同行和歷史平均水平時,可以考慮賣出一部分來鎖定利潤,但前提是你已經找到了更好的、估值更合理的投資機會。
在收成期,為了轉換資產而賣出。當你需要現金流時,你可以分批賣掉一部分已經實現了可觀增長的成長股,將資金轉投入到派息股或 REITs 中,開始為自己打造被動收入管道。
這個策略的核心是長期思維。它避免了頻繁交易的陷阱,讓我們能真正享受到優質公司成長和時間複利帶來的巨大回報。
其他快問快答
在 AI 崛起的時代,開發投資 APP 不擔心被 AI 浪潮打趴嗎?
我認為,AI 是工具,而不是威脅。優質的 AI 需要基於優質、精準、經過整理的數據庫才能發揮作用。目前,我開發 APP 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這樣一個強大的知識庫和數據模型。先把人的智慧和經驗系統化,未來當 AI 技術更成熟時,我們就能開發出更強大、更優質的 AI 投資工具。我們不是在對抗浪潮,而是在為駕馭浪潮做準備。在英國不能買美國 ETF,有什麼替代方案嗎?
對於在歐洲(包括英國)的投資者,你們可以尋找符合 UCITS 規範的 ETF。例如,如果你想投資標普 500 指數,可以考慮 CSPX 這支在倫敦交易所交易的 ETF。建議使用像 IBKR (Interactive Brokers) 這樣的全球券商,他們提供的產品非常全面,可以滿足不同地區投資者的需求。好葉來過台灣嗎?
當然!我非常喜歡台灣,幾乎每年都會去一次。我特別喜歡滷大腸、阿宗麵線和炸雞排!台灣的美食和人情味總讓我流連忘返。希望未來有機會在台灣舉辦見面會,到時候我一定會去夜市吃個過癮!
結語
從一個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大學生,到今天能和百萬朋友分享我的投資心得,這段旅程讓我深刻體會到,持續學習和獨立思考是打破人生侷限最強大的武器。投資的道路漫長且充滿挑戰,但只要我們擁有正確的心態,掌握了核心的原則,並將時間當作我們最忠實的盟友,每個人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財富目標。
希望這篇詳盡的 Q&A,能為你的投資之路點亮一盞燈。如果你還有任何問題,歡迎在底下留言。讓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繼續結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