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hutterstock
本週四(4月10日)美國勞工部即將公布3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數據,在投資市場屏息以待的氛圍下,一個關鍵問題浮上檯面:美國通膨真的「退燒」了嗎?根據市場普遍預期,3月CPI年增率將降至2.5%,不僅低於2月的2.8%,更是去年9月以來的最低點。然而,隨著川普總統再度祭出新一輪貿易關稅,這場通膨趨緩的好戲,恐怕只是曇花一現。
通膨回落初見成效,但地緣政治風險緊追在後
CPI作為衡量消費端價格變動的主要指標,直接影響聯準會(Fed)的貨幣政策路徑與民眾實質購買力。近期油價下跌成為推動通膨回落的主因,特別是3月期間,美國汽油價格普遍走低,讓家庭預算得以稍作喘息。這一點對習慣長途開車的美國家庭而言尤其明顯,「加油變便宜」對於通膨體感有立竿見影的影響。
然而,生活並不只靠油價。除了能源價格下滑,核心CPI(不含食品與能源)是否同步降溫,才是觀察「真實通膨趨勢」的關鍵。市場分析指出,由於民眾在關稅實施前夕搶購汽車,車價可能逆勢上漲,導致核心CPI反彈,這也讓部分投資人對此次數據保持謹慎。
關稅壓力浮現,4月恐成通膨轉折點
雖然3月通膨數據可能帶來一絲短暫的「勝利感」,但許多經濟學家已對4月以後的走勢亮起紅燈。川普政府近期祭出的關稅清單涵蓋範圍極廣,從汽車、鋼鋁、到幾乎所有主要貿易國進口商品,尤其是對中國商品加徵的20%關稅,預料最快在4月就會反映在物價上。
UBS分析指出,若這些關稅全面落實,美國年通膨率可能飆升至5%,幾乎是聯準會2%目標的兩倍以上。不只如此,來自加拿大的石油進口也被課徵10%關稅,將直接推升美東與中西部地區的油價。也就是說,當前能源價格的「舒緩作用」將很快被反轉。
美國的通膨與全球的走勢開始脫鉤?
放眼全球,美國通膨若再度升溫,可能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出現明顯分歧。歐洲多國通膨已大致穩定,中國則因內需疲弱而面臨通縮風險,美國若因關稅政策「自造通膨」,將對企業成本與出口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日本、韓國與歐洲的汽車與金屬出口商也已開始重新評估對美投資與定價策略,這意味著美國消費者未來將承擔更多進口商品漲價壓力。在全球供應鏈高度交織的今天,這場「以關稅換通膨」的政策賭局,風險恐怕不容小覷。
通膨下降是短暫?投資人需留意政策風險再起
總體來看,若3月CPI如預期下降至2.5%,將進一步強化市場對聯準會暫停升息的預期,甚至不排除年中出現降息聲音。然而,這樣的樂觀情緒能否持續,仍取決於川普政府是否選擇「關稅降溫」或「關稅升級」。
Nomura與UBS皆警告,若關稅政策全面落實,通膨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快速反彈,對企業與消費者形成雙重壓力。對投資人而言,短期內可期待的市場動能可能來自數據利多與政策觀望期的空窗,但中長期仍須謹慎評估政策變數與其對企業財報、消費動能的潛在影響。
CPI放緩與關稅的暗湧,投資人該如何自處?
這次CPI公布前夕,市場情緒明顯趨於樂觀,原因來自數據面或初步顯示通膨降溫,可進而強化對聯準會偏鴿的預期。但從宏觀分析角度來看,這樣的樂觀可能過度倚賴能源價格的短期下跌,而忽略了「政策風險」的滯後效應。
尤其川普政府推動的關稅政策,不僅對CPI構成遞延壓力,也恐重塑企業供應鏈與定價策略,造成結構性成本上升。若未來數月出現CPI反彈,聯準會將面臨更艱難的決策環境,市場也可能從「軟著陸憧憬」切換回對「停滯性通膨」的焦慮。
對中長期投資人而言,建議關注以下三點:
觀察核心CPI與實質薪資變化,判斷內需是否仍具支撐力;
留意企業財報中「毛利率壓力」與「庫存水位」的蛛絲馬跡;
密切追蹤貿易政策與地緣政治消息對供應鏈與商品價格的影響。
總之,數據的短期美好值得歡迎,但真正能護航市場走穩的,是政策穩定與企業獲利動能的持續性。
延伸閱讀:
【美股焦點】川普關稅狂潮來襲,美股蒸發5.4兆美元,該逃嗎?

版權聲明
本文章之版權屬撰文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途徑。
免責宣言
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