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hutterstock)
人都會犯錯,犯錯了之後?
投資是一個人生的縮小版世界,但縮小的除了規模,
還有看到結果所需的時間,所以這樣的畫面大家應該不難遇到,
有人對著上漲而沒買的股價抱怨「早知道就買了」,
或是虧損卻賣晚了的股票抱怨「早知道就早點賣了」,
面對結果時各種精闢的「早知道」都可以講的口若懸河,
但是這當中有個非常不邏輯的點,就是「當初在做決策時並不知道結果」,
所以各種「早知道」就只是結果論的馬後炮而已,
當下個標的出現再度面臨必須對未知做出決策時,
是否還是拿出那套「早不知道」的策略,準備豪賭一把再來後悔?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檢討的目的是什麼?
所有的檢討都不是為了已發生的事情,
而是要找出讓未來可以更好的方法,
當有這個最基本的認知後,才有辦法拋開當下的股價,
回到過去找出到底自己在想什麼?決策的邏輯上有甚麼盲點?
(或者是根本沒有多想?)
而這時候「怎麼找問題」是最關鍵的一步,
找對了問題才會有具體的方向,
如果是問自己「這間公司好不好?」、「當初這個價位進場對不對?」
這樣的是非題除了沒有具體答案,
也無法調整出可以讓「下次操作」更好的策略,
我個人在思考的時候會依照下列的邏輯要點,
盡可能挖出真正該檢討的問題,
然後想辦法找出適合自己未來操作的答案。
首先必須檢討自己和確認標的,知道自己資金對標的的影響程度,
然後去評估標的,並使用適當的資金部位,
有些標的一天成交量真的小的可憐,
一不小心變成主力卻沒有主力的思維那會很悲劇。
其次檢視當初進場理由或設定檢核點的時候是否夠明確
(時間、數據和股價空間)
讓自己有確切的紀律可以遵守,並且是否根據設定的時間和空間,
完成對可能面臨虧損風險和獲利機會的評估,
決策調整過程中遇到難以抉擇的問題時就把時間拉長來看,
在你的人生中這筆投資的意義是什麼?值得你冒多大的風險?
通常我會建議思考重點盡量以風險為重
能獲利多少不需要太過執著,
只要沒被市場淘汰,自然就還會有下次機會。
在檢討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市場保持敬畏,
所有的股價變動都是正常的,會有誤差的只有論點,
就拿利多不漲這件事來說好了,
嗯….只要法規沒有明文規定股價要跟著公司獲利調整之前,
那所有的論點都只是具備「可能性」,
當然可以更深入去探討或統計可能性的高低,
但對市場保持敬畏可以讓自己在股價不如預期時,
停損的更加灑脫。
【投資小學堂】粉絲團
想獲得更多理財資訊?
那千萬不可錯過每一篇好文章!
幫我們「按個讚」,
一起靠「被動收入」過下輩子!
找出適合自己的邏輯
最後必須強調一個再嚴謹的邏輯都會有例外,
所以才需要一次次的檢討和調整,找出例外的變因後,
在能力圈內衍生出另一個邏輯和策略,能力圈外就暫時先排除;
或是參考先進們的經驗來縮短自己的學習曲線,
但現在資訊真的很多,
在吸收經驗前必須過濾出甚麼是具有邏輯性並適合自己。
所謂邏輯性的論點必須包含因果關係和可複製兩種特性。
例如前面提到的利多與上漲之間就值得思考是否具有更多、更直接的因果關係;
可複製的話則是要靠回測來驗證,
驗證論點中的因果關係在相同條件下是否能得到固定的結果?
結果的發生機率有多高?
假設論點得出股價XX元應該買進,但回測後勝率不到五成,
那就要找出論點中的因果邏輯哪裡有問題需要修改,
找不出來就直接把這論點丟掉,
因為它不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內。
以上論述僅提供參考!
堅持原則,克服心魔,順勢操作!
透過理性地分析自己決策時的盲點
朝下一次的成功邁進
現在加入好友
各式財經知識 從此不再錯過!
►點此加入產業研究中心社團
►點此加入LINE好友
►點此加入粉絲團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