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網購」老買到不合身的衣服?你常逛的購物網站 8 成是缺乏這 1 種行銷方式...

 

 

感官行銷興起中!

現在,因為網購的方便和低價,

很多消費者都放棄了親身體驗購物的過程,

商家也就不能通過調動消費者的感官,

來促使他們購買,就造成了“感官缺位”,

那麼該怎麼辦呢?

最近,《中歐商業評論》刊登了一篇文章,

作者是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的鐘科博士,

同時他也是《感官行銷力》這本書的譯者。

他提出了一個觀點說,感官缺位的時代,

恰好是中國企業實施感官行銷戰略的好機會。

我們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顧客滿意,獲利源源不絕

我們可能都見過這樣的場景,

就是很多年輕人會因為

品牌專賣店做的特殊活動,徹夜排隊。

去年 11 月,

H&M 和 KENZO 合作推出了一款限量版的衣服,

很多年輕人通宵排隊,只為第二天的開售。

這套衣服的識別度很高,視覺衝擊力很大,

能滿足人們的視覺體驗感和吸引眼球的需求。

我們能看出,只要能給顧客提供

獨特又足夠高的感官價值,

消費者就願意付出金錢和時間。

甚至像受凍排隊這類負面的感官體驗,

都可能變成正面的、和品牌相關的感官體驗。

 

 

企業應實施感官行銷戰略的 2 原因

鐘科認為,在“感官缺位”時代,

正是中國企業實施感官行銷戰略的機會視窗。

1. 許多消費情景是網購未掌握到的

網購這種感官缺位元的購物方式,

在無意中幫商家細分了購物的情境。

什麼意思呢?在某些情景下,

消費者希望花最少的時間、最少的錢,

買到滿意度高的產品,這時網購是最佳的選擇。

但還有其他很多消費情景,

消費者希望能享受購物的過程、獲得全方位的體驗,

這時親自去實體商店購物才是首選。

而且,這些願意親自到店裡的消費者,

他們的單次消費預算一般會比

用手機下單的消費者更高。

所以,實體商業的運營者應該把握住這個機會,

完善感官體驗,才能獲得更高的溢價。

 

 

2. 網購也應注意感官缺位的補償

就算企業是在互聯網上進行商品行銷,

也應該注意感官缺位的補償。

比如,商家可以在商品介紹中加入

和觸覺相關的資訊,

讓消費者產生對觸摸感覺的想像,

不僅能彌補感官缺位,

消費者也會覺得這種資訊更有價值。

那麼,該怎麼實施感官行銷呢?

鐘科說,企業要塑造“感官印記”

意思是說,如果某種特定的感官體驗,

能讓消費者一下就想到某個品牌,

那麼這個品牌就成功塑造了一種感官印記。

比如聽到“等燈等燈”,你就能想到英特爾。

感官印記的塑造可以通過五感進行,

也就是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

視覺印記是行銷人員用得最廣泛的感官印記,

就不多介紹了。

 

 

聽覺也是行銷可著墨的領域

其次是聽覺,研究已經發現,

大開口的母音能讓人感覺物體的內容更多,

所以名字叫“Frosh”的雪糕,

給人感覺就比叫“Frish”的雪糕更加香濃。

最近幾年人們又發現,

嗅覺和觸覺也能讓消費者的身體形成

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記憶。

味覺方面呢,雖然難以形成明確的印記,

卻可以和其他感官結合發揮作用。

 

企業要形成“顧客感官管理”意識。

比如新加坡航空公司,就是這方面的典範。

在視覺上,

他們空姐的制服是知名設計師設計的馬來紗籠服飾,

非常有特點。

在聽覺上,新加坡樟宜機場對行李車進行了降噪處理。

在觸覺上,它是全球第一家為乘客提供熱毛巾的航空公司。

嗅覺上呢,航空公司為空姐和機艙開發了專用的香水,

還為香水申請了專利。

在味覺上,因為人們在機艙的氣壓中,

味覺會有一定的變化,

所以他們請廚師專門根據人的味覺變化設計了飛機餐,

讓人們在空中依然可以享受美食。

 

 

上面跟大家分享的文章,

是《得到》摘自 2017 年 1 月刊《中歐商業評論》

(反思“效率至上”,感官行銷力來了!)的內容,

在 APP 裡還有音訊可以用(黃思瑩撰稿、成亞講述),

像我一樣利用上下班途中,戴上耳機多聽各方說法,

也是一種做功課的方式喔!

 

時代在變,行銷也在變。

大家邁開步伐,跟上吧。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先按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