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往往會被表面的事情所迷惑
在社會上最常見的,
不是「名」就是「利」,
卻忘了實際上
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下面一則小故事告訴你
其實名、利我們都不需要
真正需要的是...
繼續看下去...
(贊助商連結)
在《小王子》這個故事中
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散步的小王子
遇到了正在找工作的獵人
在森林裡悠閒散步的 小王子,
碰到了個在找工作的 獵人。
小王子 問 獵人:
「大叔,你左顧右盼,在這裡做什麼呢?」
獵人說:「我在找工作。」
小王子 看著 獵人 背上的長槍,
腰間掛著一隻死兔,好奇的問:
「你為什麼會在森林裡找工作?」
獵人正在打獵
卻因沒有人雇用他而煩惱
獵人說:「因為我暫時找不到工作,
只好來森林裡打獵,但總有一天,
我總會找到雇主,雇我來森林裡打獵。」
獵人 看看 小王子 似乎疑惑的樣子,又接口說:
「我可不是因為打獵功夫不好,才找不到工作的喔。
我可是這個森林裡,最傑出的獵人呢!
你看著吧,總有一天,我會找到『獵人』的工作。」
獵人趾高氣揚,抬著頭走了。
森林裡只剩下小王子繼續散步。
又遇到了一個
正在找工作的樵夫
過沒多久,
來了個樵夫,肩上揹著一綑柴。
小王子問樵夫:「大叔,你在這裡做什麼?」
樵夫卸下了柴,
喘了口氣說:「我在找樵夫的工作。」
小王子又困惑起來了,
問:「可是…你不就是樵夫嗎?」
樵夫會砍柴去市場賣
卻想別人聘他到森林砍柴
「不!不是的。」樵夫急忙辯解說:
「我只是砍柴去市場裡賣,是個砍柴小販,
這不是個正當職業。
總有一天,我會找到個正當的工作,
找個人聘我來森林裡砍柴,
到時我就能穿著很專業、很體面,來這邊砍柴了。」
「這有何不同呢?」小王子還是很困惑。
「哎,你小孩子不懂啦,
總有一天等你長大了、失業了,你就懂了。」
樵夫 擦完汗,揹起柴,又匆忙趕路去了。
森林裡留下了 小王子,以及他滿肚子的疑問。
工作逐漸變成了
社會上「地位的象徵」?
起初人之所以要工作、勞動,
是為了要獲得 薪資回報,
以購買能夠養活自己的食物或家當。
但是人常常忘了工作的目的,
而使得工作這種手段,變成了「特殊的目的」,
彷彿人不工作,便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工作從頭到尾就只是一種 謀生的手段,
為了達成 人類生存的目的,
而產生各種 勞動型態。
工作不分貴賤
不須特別分類出「好、壞」
人類將 勞動型態 賦予許多的名稱,
像是獵人、樵夫、漁夫...等
好讓人們能夠理解各類勞動形式的差異性。
其後,這些名稱又反過來,
讓工作內容逐漸產生公認的標準與內容。
人類在群體公認的工作型態中,
找到了「自我認同感」與「存在價值感」,
但卻往往忘了...工作只是個手段,
手段是可以依著使用者的需求與目的,
加以變更和改變。
自我意識強者,勇於創造新的工作類型,
或者,獨立求生;
反之,自我想法較薄弱者,
就只能依循著眾人腳步去找固定工作。
工作的目的
利用人們不同的專長
互相幫忙、貢獻
職場工作
是為了讓 經濟市場達到有效率的發展
因而產生有效率的分工模式。
人類在這種分工模式下,
各自進行專業的勞動,
並產生出 商品 或 勞務,
最終透過 市場交換機制,
使得不同分工下的工作者,
能夠在市場上 交換彼此的產出貢獻,
並達到集體最有效率的生產模式。
分工每個人做不同的事
讓大家都獲得幸福
在有效率的生產模式下,
分工的個體 可以 達到群體最大限度的 幸福,
而且,其勞動時間與成本都較低。
經濟市場不一定會是以 自由交易市場 方式發展,
有時,透過 組織內的分配、生產與交換,
也能達成 體制內 的 交換效率。
這時候,群體組織 就會 分配不同形式的工作
給不同專業能力的人,並產生 共產社會的體制。
但無論如何,
工作 是一種有效促進全人類生存的 分工模式。
人類懂得分工,因此有職場的各類工作形態,
人不但在此餵飽了自己,更發展了自我,
在人群中得到尊嚴與自我價值感,
並學習到如何與人合作的精神。
千萬不要忘記最單純的美好
本文由 地球人抱抱--外星來的財富祕密 授權轉載,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